缩略图

荆州四湖流域水生态现状及综合治理策略研究

作者

姚家芬 彭竹君

湖北省荆州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湖北荆州 434000; 湖北省宜昌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湖北宜昌 443000

1 引言

荆州四湖流域(1°07′\~114°05′E,29°26′\~30°12′N)地处长江中游北岸,总面积 1.2 万平方公里,是江汉平原的核心腹地。该区域以长湖、洪湖为主体(含历史存在的三湖、白鹭湖),形成密集河湖湿地网络,在维系区域生态安全、支撑“鱼米之乡”农业生产及长江洪水调蓄中具有战略地位。然而,近 40 年快速城镇化与农业集约化发展,导致流域水生态严重退化。据湖北省水利厅统计,1950年代以来湖泊总面积萎缩 58% ,其中三湖、白鹭湖现存水面不足 10km2∘ 。本研究结合最新监测数据(2020-2023 年),系统诊断水生态病变机理,提出分级治理策略,响应《长江保护法》对重要湖库生态修复的刚性要求。

2 水生态现状与问题诊断

2.1 水质污染负荷超载

1.面源污染主导

农业活动贡献流域 70%氮磷负荷(湖北省环科院,2023)。2022 年洪湖瞿家湾湖区 TP 年均浓度0.22mg/L (超Ⅲ类标准 3.4 倍),TN 达 2.8mg/L (超Ⅲ类标准 2.5 倍),主要来自化肥流失与养殖废水。数据来源:湖北省重点湖库水质监测年报(2023)

2.点源治理缺口

建制镇污水处理管网缺口 300 公里,约 30% 生活污水直排入湖(荆州市住建局,2023)。监利县工业园区 2022 年 COD 超标排放事件导致长湖局部水质骤降为Ⅴ类。

3.内源污染累积

洪湖底泥总磷含量高达 1200-2800mg/kg(环境容量阈值 500mg/kg ),成为二次污染源(《洪湖生态修复规划》,2023)。

2.2 富营养化持续加剧

1.洪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从 2010 年 55 升至 2023 年 63(中度富营养)。

2.2022 年蓝藻水华最大覆盖面积 120km²(占湖面 25% ),藻密度峰值 2.3×10⁷cells/

3.夏季叶绿素 a 浓度达 80μg/L (Ⅴ类水标准的 8 倍)。

数据来源: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

2.3 水文连通性破坏

历史上大规模围湖造田、筑堤建闸等水利工程,导致天然湖泊面积萎缩(如三湖、白鹭湖几乎消失,洪湖面积大幅减少),河湖自然连通性被割裂。

过度依赖闸坝调控水位,改变了湖泊自然的水位波动节律,影响水生植被生长、鱼类产卵洄游等关键生态过程。湿地萎缩削弱了其自然净化能力。

2.4 生物多样性危机

1.水生植被:沉水植物覆盖率从 1950 年代的 85%降至 2023 年的 15% ,优势种苦草生物量下降 92% 《洪湖生态修复规划, 2023%

2.鱼类资源:土著种类从 57 种减至 32 种(鯮、鳤等功能性灭绝),渔获物中小型杂鱼占比超 70‰

3.湿地鸟类:越冬水鸟数量从 8 万只(2005 年)降至 3.2 万只(2023 年),青头潜鸭仅存 120 只

数据来源:长江水产研究所;国际湿地公约组织

3 治理核心挑战

(1)面源污染控制难:农田退水净化工程成本达 80 万元/km²,全流域推广需 25 亿元(湖北省农科院,2023)。

(2)生态修复周期长:沉水植被重建需 5-8 年,鱼类群落恢复超 10 年。

(3)跨区协调不足:流域涉及 3 市 8 县,2018-2022 年跨界污染纠纷年均 12

(4)资金保障薄弱:治理资金缺口达 63 亿元(湖北省发改委,2023)。

4 综合治理策略

4.1 污染负荷系统削减

1.农业面源攻坚

⑴推广生态沟渠-湿地拦截系统:监利周沟河试点使入湖 TP 削减 35% (2023 年)。

⑵畜禽粪污资源化率提升至 90% :配套建设沼气工程 120 处(2025 目标)。

2.点源治理升级

⑴新建污水管网 460 公里,实现建制镇处理率 100% (荆州市规划)。

⑵工业园区废水深度处理:执行 TP⩽0.3mg/L 的特别排放限值。

3.内源污染治理

环保疏浚污染底泥 500 万 m3 (优先洪湖东岸区)。

4.2 水文生态重构

1.水系连通修复:拆除阻水闸坝 21 座,新建生态鱼道 38 处。

2.生态水位调度:恢复水位年变幅 0.8-1.2m,保障春季水生植物萌发窗口期。

3.空间扩容:退垸还湖 52km2 (2017-2023),新增调蓄容积 1.2 亿 m3

4.3 生态系统重建

水生植被恢复:在适宜区域(浅水区、受损区)种植本土沉水植物(如苦草、黑藻)和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重建“水下森林”和生态屏障,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鱼类资源养护:严格实施禁渔期、禁渔区制度;科学开展增殖放流(以土著物种为主);保护和修复鱼类产卵场、索饵场等重要栖息地。

岸线生态化改造:拆除硬质护坡,建设生态护岸(如抛石、植草、木桩),恢复自然岸坡形态和植被缓冲带,增强水土保持与污染拦截能力。

湿地保护与建设:严格保护现有自然湿地,在入湖河口、湖滨带等关键区域,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或恢复退化湿地,发挥其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

4.4 智慧监管赋能

1.天地空监测网:142 个水质自动站+8 套遥感系统,污染溯源准确率 85%

2.数字孪生平台:集成水文-水质-生态模型,实现调度方案智能优

3.区块链溯源:建立农业投入品电子台账,监控面源污染路径。

4.5 体制机制创新

1.健全流域协调机制:在省级层面建立更高规格、更具权威的四湖流域保护治理协调机构(或强化现有机构职能),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部门间利益与行动。

2.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制定或修订更严格的四湖流域保护管理条例,明确各方责任;探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调动各方保护积极性。

3.拓展多元化投入渠道: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探索 PPP 模式、生态债券、绿色信贷等多元化融资方式;建立“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

4.促进公众参与: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畅通公众监督举报渠道;鼓励环保 NGO、社区组织参与监督与保护行动。

5 结论与展望

荆州四湖流域水生态危机本质是发展方式与生态承载力的失衡。研究表明:需削减 30%污染负荷(TP 1800 吨/年)、恢复 15%湿地面积,方可使洪湖 TLI 指数降至轻度富营养水平 (<55) 。治理路径需遵循三个维度:

(1)空间重构:通过退垸还湖、连通修复重建“湖-河-田”自然格局;

(2)过程调控:以生态调度恢复水文节律,驱动生态系统正向演替;

(3)制度保障:创新流域治理体制破解“碎片化”管理困局。

当前治理已初见成效(如刀鲚种群恢复 40% ),但全面修复需 20 年持续投入。作为江汉平原 23% 粮产区和 12% 调洪空间的承载地,四湖流域治理成效直接关系长江中游生态安全格局。未来应深化氮磷迁移机理、湿地碳汇能力等研究,为长江中游湖泊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1]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湖北省环境状况公报(2023)[R].2024;

[2]长江水产研究所.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鱼类资源评估报告[R].2022;

[3]湖北省水利厅.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评估(2017-2023)[R].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