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高段行楷教学可行性探究基于新课标要求的实践思考

作者

范永东

乐山高新区实验小学 四川乐山 614000

引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写字教学提出了明确而系统的要求,将写字能力培养划分为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维度。在分学段要求中,新课标将规范的行楷学习明确安排在第四学段(7-9 年级),而在第三学段(5-6 年级)仅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这一安排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但也引发了实践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二、小学高段开展行楷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作业量增加与书写效率的矛盾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小学课业负担得到一定缓解,但不可否认的是,高年级学生的作业量仍显著多于中低年级。再加上多学科作业叠加,使得书写速度成为影响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传统楷书“一笔一画”的书写方式速度提升空间有限,而行楷的连笔特性能够在不显著降低书写质量的前提下,提高 20% -30%的书写速度,更符合高段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认知发展与艺术感知的关键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10-12 岁儿童(相当于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精细动作技能和空间感知能力发展到新水平,能够处理更复杂的视觉-运动协调任务。这一时期恰是引入行楷教学的理想窗口期——学生已掌握基本楷书技能,又对新奇、流畅的书写形式充满兴趣。适当超前的艺术体验能够激发学习动机,避免初中阶段因课业压力骤增而导致的"应付式"学习。

(三)文化传承与审美培养的连续性

新课标强调写字教学的人文价值,要求通过汉字书写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审美能力。行楷作为楷书与行书之间的过渡形态,既保留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又展现了书法艺术的流动之美。在小学高段渗透行楷教学,能够延长审美培养周期,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汉字形体的演变规律,增强文化认同感。

三、小学高段行楷教学的可行性论

(一)学生基础条件评估

根据笔者多年的书法教学观察,五年级学生已普遍具备以下行楷学习的基础条件,有一定的书法基础,能够掌握"起—行—收"的运笔技巧,笔画书写正确,形态饱满;大部分学生已了解常用汉字的结构规律,书写大小匀称、笔锋明显。

生理发育水平:手掌骨骼肌肉逐渐发育成熟,手指灵活,手腕有力,控笔能力进一步加强。研究表明,10-11 岁儿童的手部精细动作精确度比 8-9 岁儿童提高约 30% 。

认知能力准备:具备较强的观察模仿能力和持续注意力,能够理解并应用"笔断意连"等抽象书写概念。这一阶段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突飞猛进,有利于掌握行楷的特有笔顺。

(二)教学时机选择依据

与六年级相比,五年级开展行楷启蒙教学具有独特优势:

一是课业压力相对较小,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书写练习;二是心理抗拒较少,学生对教师指导的接受度更高;三是为六年级过渡留出缓冲期,避免"临阵磨枪"式的突击学习;四是实践证明,经过五年级一年的适应性训练,学生在六年级时行楷书写达标率可提高 30%-40% 以上。

(三)教学风险防控

当然,提前引入行楷教学也需注意防范以下风险。一是楷书基础不牢的学生可能因急于求成而影响书写质量;二是错误书写习惯一旦形成,后期矫正成本高昂;三是教学标准把握不当可能导致形式化、表面化学习。这些风险提示我们,行楷教学必须坚持"基础优先、质量第一、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揠苗助长。

四、小学高段行楷教学的操作性策略

(一)范本选择标准

学习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必须找好范本。目前市面上有很多行楷教学字帖,网络上也有很多行楷教学视频,良莠不齐,这就要求要有甄选辨别的能力,选对了范本,既可以做到规范通行的要求,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范本选择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规范性: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要求;

实用性:贴近学生日常书写场景;

艺术性:体现书法美学原则;

适切性:难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吴玉生硬笔行楷字帖就同时满足上述条件,吴玉生先生是国内公认的硬笔书法大家,他的行楷结构严谨,符合规范汉字书写标准;笔法易学实用,简洁明了,灵动自然,易于模仿掌握;风格端正而不失洒脱,教学适配性很强,被称为最受阅卷老师喜欢的字;他的行楷被部编教材选用,具有权威性。

(二)阶梯式教学方法

行楷教学应采取"描—摹—临—创"的渐进式路径,描,就是跟着字帖上灰色的范字,进行描写;摹,就是隔着一层透明纸,对范字进行摹写;临,就是在空白格子里,照着范本写;创,应用行楷完成实际书写任务,提升迁移能力。每个阶段都应配合视频示范和教师个别指导,这样才能确保新手学生掌握正确方法,也能一目了然,快速上手。

(三)核心技能突破重点

1. 笔画变形规律系统梳理

行楷笔画与楷书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简化笔法:如以点代横("言"字旁的上横)、以弧代折("口"字的转折)

连带笔法:如横竖相连("木"字的横与撇捺)、撇捺呼应("人"字的左右笔势)

省略笔法:如省去次要笔画("雨"字内部的点画简化)

教学时应制作对比图表,将楷书与行楷的笔画差异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变形逻辑

2. 笔顺调整原则解析

行楷笔顺变化主要有三种类型:笔势导向型:如"王"字先竖后横,便于连带下一字;

结构优化型:如"国"字先外后内,保证字形稳定;

书写效率型:如"心"字先中点后两侧,减少笔路交叉。

这些变化应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笔顺调整的合理性,避免机械记忆。

3. 章法布局实践指导

日常作业中的行楷应用需注意:字间关系:保持适当间距,避免过度连带造成的辨识困难;

行气贯通:通过主笔伸展和笔势呼应增强行款流动感;

格式规范:标题、段落等特殊格式仍应保持清晰可辨。

可通过横格专项训练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建议从抄写短文过渡到笔记记录,最后应用于作业书写。

五、教学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

(一)实验设计

笔者在 2023-2024 学年对五年级两个平行班(各 40 人)进行了对比教学:实验班:每周增设 1 节行楷启蒙课(共 16 课时),内容包含:

行楷特点赏析(2 课时)

基本笔画变形(4 课时)

常用字笔顺调整(4 课时)

短句段落书写(4 课时)

作业应用指导(2 课时)

对照班:按常规进度教学,仅在六年级下册接触行楷。

(二)效果评估

通过书写速度测试和质量评分(10 分制)比较两组差异:对行楷的接受度更高, 92% 的学生表示"喜欢这种书写方式";作业书写焦虑感降低,76%的学生反馈"完成作业更轻松";书法学习自信心增强,85%的学生愿意"继续练习提高"。

(三)典型问题与对策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楷书基础薄弱学生适应困难:

对策:设计"楷—行"过渡字帖,分步引导笔画变形

连笔过度导致字迹潦草:

对策:建立"三不"原则——不影响辨识、不违背规范、不破坏美观

笔顺混乱影响书写流畅:

对策:制作"笔顺对比卡",标注易错字的楷行差异

六、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证实,在小学高段(特别是五年级)适当引入行楷启蒙教学具有显著价值:

时机合理:契合学生认知和生理发展关键期;

效果显著:提升书写效率而不明显降低质量;

衔接顺畅:为初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为确保教学实效,建议:

分层实施:根据学生楷书基础灵活调整教学进度;

课内外结合:设计短时高频的日常练习模式;

师资培训:提升教师行楷示范与指导能力;

评价改革:建立兼顾速度与质量的书写评估标准。

书法教育是慢艺术,行楷教学更需"急事缓办"的智慧。正如清代书法家梁巘所言:"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在小学高段开展行楷教学,不是要替代楷书基础训练,而是通过科学引导,让学生在规范书写与个性表达之间找到平衡,最终实现"写得好"与"写得快"的和谐统一。

作者简介:范永东(1978.4-)男,汉族,四川省乐山市,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