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策略核心思路分析

作者

陈娟

江苏省淮安市老子山九年制学校 211706

引言: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培养进行,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不仅要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还要提高学生数学文化感知和应用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其中,数学符号意识是数学抽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相应教学任务之后,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和运用各种数学符号,还要感知其背后蕴含的数学功能,促进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持续发展。

一、学生符号意识培养的意义分析

数学符号作为重要的数学语言,在小学数学运算、公式表达、逻辑推理中频繁使用,包括“+、-、×、 ÷ ”基础运算符号、“ 、<、>、≠、≈”等关系符号、“、【】、{}”等括号与集合符号、 、△ 、○ 、∠”等几何符号、“π、e”等特殊符号及各种单位符号,课程教学要通过图解、实物模型、实物演示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符号,并增强数学符号运用与转化能力,提高数学符号意识。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和解题过程的内在逻辑,如直观地感知“+”就是合并、“-”就是去掉、“÷”就是平均分,在对运算符号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四则运算规则的理解就更容易,为学生今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交流,如将购物结算、时间计算、空间测量等具体问题抽化为数学符号和表达式、数学模型,然后利用这些符号进行推理和计算,在快速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持续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1]。

二、小学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数学符号的教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认识、记忆和运用这些数学符号,但以往教学中在数学意识培养方面存在不足。第一,学生符号意识普遍薄弱。很多学生对各种数学符号及其代表的意义停留在机械记忆阶段,对其内涵缺乏深入理解,进而导致相似符号应用中混淆;在实际问题解决和处理时,很多学生难以灵活地运用这些数学符号去表达和计算,一定程度上影响解题效率[2]。第二,教师培养重视不足。课程教学主要以知识概念、数学公式和算法等的传授为主,数学符号教学缺乏系统整体规划,导致学生在完成相应教学任务之后,仍难以形成完整的符号认知体系,在数学符号应用时容易出错;课程设计没有将数学符号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数学符号相对比较抽象,一旦缺乏直观的支撑,将影响学生对这些数学符号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传统模式下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且过于被动化,如单纯地向学生讲解各种数学符号的含义、书写规范及基本用法,并在大量重复练习中理解和记忆数学符号,课堂互动性不足,学生主体性也未能充分体现,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难以深入理解数学符号背后蕴含的意义和价值[3]。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符号意识培养的路径和策略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活符号感知。为确保学生更好理解数学符号及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学符号去解决实际问题,需转变传统单一、被动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激活符号感知。第一,生活化情境导入符号。通过案例的导入,或设计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各种数学符号蕴含的意义与价值。例如,“ 、<、>”等关系符号交数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开口朝大数、“<”开口朝小数等规则,还需要引入一些生动的实例或互动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理解比较的本质,而不是机械地记住符号的形状与用法。第二,借助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入符号。这一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促进核心素养发展。例如,讲述“数字小精灵的冒险之旅”的故事,即数字小精灵要去寻找宝藏,途中遇到了一个魔法门,只有运用正确的符号连接数字才能打开宝藏,结合该故事引导学生练习“+、-、×、÷”基础运算符号,锻炼数学运算的敏感度和组合能力。第三,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符号。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符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运算规则及数学符号的含义与价值[4]。例如,“小明有 20 元钱,买了 3 个 2 元的铅笔和 4 个 3 元的笔记本,还剩下了多少钱?”之类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20-( 3×2+4×3 ) ”中各个数学符号的意义和作用。

(二)挖掘符号意义,对符号教学整体规划。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挖掘数学符号的意义,确保学生在完成相应教学任务之后,既能够运用各种数学符号进行计算和书写,也清楚这些符号从何而来、为什么要这样表示,以及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数学符号的意义外,还可以通过游戏教学、实践教学、引入数学符号发展史、设计多元变式作业等多种途径实现,对数学符号教学整体规划。第一,开展游戏教学。游戏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增强课堂互动性,在游戏中还能培养和提高核心素养。例如,利用扑克牌游戏引导学生通过“+、-、×、 ÷ ”等运算符号的组合,计算出结果为 24,且整个游戏过程中每个数字只能使用一次,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符号的能力及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第二,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体验当中理解和运用数学符号,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例如,设计 *3 的倍数大搜索”实践活动,分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包含大量数字的表格,找出表格中所有 3 的倍数,并用特殊符号“△ 、○ ”等进行标记,加深学生对各种数学符号的理解和应用。第三,优化作业设计。在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和运用各种数学符号的同时,理解不同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不同符号转化的技巧,促进符号推理能力不断提高。例如,通过温度、海拔等案例引入正负数的概念,帮助学生认知正数与负数之间的关联;通过数轴这一教学工具的应用,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正负数的位置关系,清晰的了解正负数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计算温度变化、收支平衡等实际问题,锻炼数学符号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第四,引入数学符号发展史。运用多媒体演示数学符号的动态生成过程,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数学符号发展史的引入,也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符号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以及促进数学文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等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促进数学符号意识提升,是塑造数学思维和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驱动力。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结合情境化教学、实践操作与生活化应用,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

参考文献:

[1]危雄.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符号意识的培养策略[J].小学教学设计,2023(2):17-19.

[2]梁泓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策略研究[J].全国优秀作文选,2024(2):33-34.

[3]徐典绚.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路径分析[J].智慧少年,2025(3):119-121.

[4]季欣阳,陈樱红.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4(4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