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元素在铝合金化学热处理中的扩散行为及强化作用
邱大伟
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60
引言
稀土元素因其独特的 4f 电子层结构,在铝合金化学热处理中展现出显著的表面活性和催化特性。通过优化扩散路径,稀土元素可有效降低铝基体晶界能,促进溶质原子的渗透与均匀分布。
1 稀土元素在铝合金化学热处理中的扩散行为研究意义
稀土元素在铝合金化学热处理中的扩散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工程应用意义。作为典型的表面活性元素,稀土原子独特的 4f 电子层结构赋予其较强的电子迁移能力,在铝基体扩散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晶界偏聚特性,这种特性直接影响溶质原子的传输路径与扩散激活能。通过精确调控热处理工艺参数,可促使稀土元素在铝合金表层形成梯度固溶结构,有效降低晶界能并抑制晶粒异常长大,从而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热稳定性。在微观机制层面,稀土扩散行为与铝基体缺陷结构的交互作用可显著提升再结晶温度,并通过钉扎位错运动实现细晶强化。从工程应用角度分析,稀土改性处理能够优化铝合金表面氧化膜的致密性,增强其在腐蚀环境中的服役寿命,这对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严苛工况下的结构材料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2 稀土元素在铝合金化学热处理中的扩散行为影响因素
2.1 稀土元素种类与浓度
稀土元素的种类和浓度对铝合金化学热处理过程中的扩散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不同稀土元素由于原子半径和电子结构的差异表现出显著不同的扩散特性,轻稀土元素如镧和铈具有较小的原子半径和较低的扩散激活能,在铝基体中表现出较高的迁移率;而重稀土元素如钇和铒由于较大的原子半径容易与晶格空位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体,对扩散过程产生阻碍作用。稀土元素的浓度梯度直接影响扩散驱动力,当添加量控制在 0.1-0.5wt.% 范围内时,稀土元素可以有效占据晶界位置并形成连续的扩散通道,显著促进渗入元素的传输;然而当浓度超过临界值时,过量的稀土元素会在晶界处偏聚并形成粗大的金属间化合物,这些第二相颗粒不仅会堵塞扩散路径,还会导致材料脆性增加。
2.2 热处理工艺参数
热处理工艺参数对稀土元素在铝合金中的扩散行为具有显著调控作用。温度升高可显著促进稀土元素的扩散迁移,在 500-600℃范围内,扩散系数随温度升高呈指数级增长,但超过 600℃可能导致晶界弱化甚至局部熔化。保温时间直接影响扩散深度,短时处理有利于形成梯度分布的扩散层,而长时间保温则可能引起稀土元素过度富集。渗剂成分和压力条件同样关键,特定氮碳共渗气氛中稀土元素会优先与活性氮原子结合形成稳定化合物。冷却速率决定了最终组织形态,快速冷却有助于保留高温扩散形成的亚稳相,而缓慢冷却则促进平衡相析出。工艺参数的精确匹配是实现可控扩散的关键。
2.3 铝合金基体特性
铝合金基体特性对稀土元素的扩散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基体合金的晶粒尺寸决定了扩散路径的密度,细晶组织通过增加晶界面积显著提升稀土元素的扩散速率。合金元素组成直接影响扩散机制,镁元素倾向于与稀土形成共格性析出相,而铜元素则可能占据扩散所需的空位位置。基体中的初始缺陷密度同样关键,高密度位错网络为稀土元素提供了额外的快速扩散通道。不同系列铝合金表现出差异性, Al-Zn-Mg 系合金中锌元素会优先与稀土结合形成纳米团簇,而 Al-Si 系合金中硅元素则可能阻碍稀土的晶内扩散。
3 稀土元素在铝合金化学热处理中的 强化作用
3.1 晶界强化与组织细化
稀土元素通过独特的晶界相互作用实现显著的强化效果,其 4f 电子层结构使其在铝合金晶界处具有高偏聚倾向。在化学热处理过程中,稀土原子优先占据晶界位置,与铝基体形成热力学稳定的金属间化合物相,例如 Al4Ce 和 Al3La,这些化合物的熔点普遍超过 1200‰ ,能够有效钉扎晶界迁移。实验观察表明,添加 0.2wt.%的铈可使铝合金渗层晶粒尺寸从常规处理的 5-8μm 细化至 0.3-1μm 。稀土元素通过降低相界能促进渗入元素(如氮、碳)的均匀分布,诱导形成尺寸为 50-200nm 的 AlN-RE复合析出相。这种细晶强化与析出强化协同作用使渗层显微硬度达到 350-450HV,较未添加稀土的试样提高约 40% 。透射电镜分析证实,稀土改性渗层中的位错密度显著增加,位错缠结网络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了材料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
3.2 固溶强化与第二相强化
稀土元素在铝合金中的固溶强化效应源于其较大的原子半径差异,稀土原子进入铝晶格引起显著的晶格畸变,产生强烈的弹性应力场。这种畸变使基体的临界分切应力提高约 15-25% ,有效阻碍位错运动。在化学热处理过程中,稀土元素与渗入的间隙原子(如 N、C)形成稳定的纳米级化合物,典型尺寸分布在 10-50nm 范围内,包括 Ce2N3、LaC2 等具有高硬度的第二相。这些弥散分布的硬质相通过 Orowan 绕过机制强化基体,当位错线遇到不可剪切颗粒时被迫弯曲绕过,在颗粒周围留下位错环。计算表明,含 0.3wt.%钇的 Al-Cu 合金中,第二相强化贡献可达总强化效果的 60% 以上。高分辨电镜观察显示,稀土化合物与铝基体保持着良好的共格或半共格界面关系,这种特殊的界面结构既保证了强化效果,又避免了过早的界面开裂。
3.3 表面改性协同强化
稀土元素在铝合金表面化学热处理中表现出独特的催化作用,显著改善渗层性能。作为表面活性元素,稀土优先吸附在铝合金表面,降低氮、碳等活性原子的吸附活化能,促进渗剂分解并提高原子渗入速率。在渗氮过程中,稀土元素与氮原子形成过渡态复合物,使氮的扩散系数提高 1-2 个数量级。同时,稀土通过改变表面电子状态,诱导形成致密均匀的化合物层,典型厚度可达 15-30μm 且无孔隙缺陷。X 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稀土改性渗层中ε-Fe2-3N 相含量增加,而脆性 γ′ '-Fe4N 相减少。这种表面改性使铝合金表面硬度达到 800-1200HV,摩擦系数降低 30%-40%⨀ 。值得注意的是,稀土元素还优化了渗层/基体界面结构,界面处形成的 50-100nm 过渡区有效缓解了应力集中,使结合强度提高2-3 倍。
结束语
稀土元素通过调控扩散动力学和界面反应,显著优化了铝合金化学热处理后的组织与性能。其强化作用不仅体现在固溶强化和沉淀强化的协同效应上,还通过净化晶界、抑制裂纹扩展提升了材料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汪 存 龙 , 孙 凯 林 , 李 琨 , 等 .Al-RE 系 耐 热 铝 合 金 的 研 究 进 展 [J]. 中 国 有 色 金 属 学报,2025,35(04):1039-1061.
[2]赵阳,刘崇宇,贾桂龙,等.稀土元素对 2219 铝合金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25,35(02):503-514.
[3]张志豪,蓝凯,杨弋涛.含 Ce 低硅铸造铝合金新材料的热处理工艺优化研究[C]//中国铸造协会,《铸造工程》杂志社.聚焦新质生产力加快铸造行业高质量发展——第二十届中国铸造协会年会论文集.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221-228.
[4]张旭.稀土铝合金旋转摩擦焊接头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4.
[5]武丽丽.高性能稀土铝合金的熔炼及其热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