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协同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育人途径研究

作者

刘丽丽

长春市一三七中学 130000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特质,这决定地理学科在育人过程中需要以多元教育场景为支撑。在教育生态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的过程中,家校协同渐成促进高中育人效能发挥的关键变量。家庭环境所包含的地理实践资源,例如生活观察和社会调研等,与学校系统的理论教学产生协同效应。以家校联动的方式营造生活化的地理学习情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地理原理的认知,还可以强化学生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重构地理育人实践样态。

一、共建地理实践基地,家校协同开展户外研学活动

教育场域拓展需打破学校与家庭物理边界,作为家校协同组织者的教师要积极建构开放性的学习空间。教师和家长一起甄别,构建地理实践基地,把课堂教学拓展到真实的地理环境中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地理的理解。教师经常和家长进行交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研学路线、编制安全预案和学习任务单等,指导学生提高真实情境下的地理实践力[1]。

以“地球上的水”单元中的“海水的运动”教学为例,教育工作者可以与家长合作,选择在当地的海岸线上建立学习基地。实地研学准备阶段,教师事先将潮汐变化规律和海浪侵蚀地貌的预习资料推送给学生,和家长一起策划研学流程。研学当天,教师带着学生分组进行潮高测量,并记录潮水涨落给海岸地貌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用罗盘及卷尺测量海滩坡度和沙粒粒径并对海浪搬运,堆积作用进行分析。家长们则帮助学生对海水运动的现象进行拍摄和纪录,并搜集当地渔民有关潮汐和生产生活关系方面的口述资料。研学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画出潮汐变化曲线图并结合卫星影像对沿岸流走向进行分析,把感性认知变为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同步增长。

二、共制地理学习档案,家校协同记录学生成长轨迹

地理学习档案作为动态体现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的重要媒介,需要教师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并协同家长共同构建系统性和个性化成长记录体系。通过建立档案框架来厘清知识掌握、实践创新和问题解决三个评价维度,并指导家长介入到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中[2]。随后,教师定期分析档案内容、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反馈学生情况,让学习档案真正成为家校共育、沟通桥梁和学生发展的直观见证。

比如:“地貌”单元教学时,教师以“常见的地貌类型”为中心设计学习档案记录方案。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后,自主选择一种典型地貌(例如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等),结合教材与网络资源完成地貌成因的图文解析。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并鼓励他们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城市或其附近地区找到相应地貌实例。家长用手机给学生拍下实地观察的照片,记录下他们关于地貌形态和物质组成等方面的描述并初步猜测其成因。教师在搜集学生档案时,根据不同学生认知特点提供拓展资料或者指导学生比较分析。如对于选取喀斯特地貌进行研究的同学,给出地下溶洞三维模型并引导他们考虑溶蚀作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区别;对于学习河流地貌知识的同学,引导他们结合等高线图来剖析河流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完善学习档案不但加深地貌知识,而且在家长和教师的配合引导下逐渐形成地理研究的科学思维。

三、共办地理主题讲座,家校协同拓展学科知识视野

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突破课堂空间局限,构建家校协同知识传播网络,为学生搭建更广阔学习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发掘家长的专业资源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来和家长一起规划主题讲座。在准备过程中,教师应该和家长进行充分交流,帮助家长理清知识脉络,精心设计互动环节并引导讲解技巧,使讲座真正成为学生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开阔知识视野的媒介。

以“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例,教师可邀请在城市交通规划部门工作的家长,结合实际参与的城市地铁线路规划项目,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在演讲之前,教师和家长们一起讨论,把专业内容变成高中生容易听懂的文字,设计一些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在授课期间,家长们通过出示城市交通规划原始图纸和线路设计三维模型直观地展现地铁线路是如何兼顾城市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如某地铁线路经过古建筑群,规划团队如何取舍交通便利性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冲突,使学生深刻认识交通运输布局背后错综复杂的地理逻辑。同时,教师可以在授课结束之后组织学生实地了解所在城市公交线路情况,使学生能利用授课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对公交线路的设置情况及周边社区和商业网点等情况进行分析、学校分布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地理知识的认识和运用。

四、共设地理项目任务,家校协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地理学科重在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真实情境中和家长共同创设地理项目任务来指导学生将地理思维应用于实践。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综合教学目标及学生认知水平等因素,配合家长设计有层次、有探究的项目任务。项目执行期间,教师应该经常和家长交流学生进度,并及时进行引导和反馈,以帮助他们突破探索中遇到的困难,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针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师与从事农业种植的家长合作,设计“家乡特色农产品区位优势探究”项目。家长们给出自己果园里栽培的例子,教师指导学生对苹果栽培的地理条件进行系统的分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市场和交通。教师组织学生对果园进行实地考察,并观察不同种类苹果在栽培区域内的分布情况,同时记录土壤酸碱度和坡度方面的信息。与此同时,家长们也分享苹果市场近几年价格波动和销售渠道改变给种植决策带来的启示。学生通过搜集气象数据和分析市场调研报告等方式比较苹果产量和质量在各年度间的差异,并探讨气候变化和市场需求变动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变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绘制苹果种植区位因素空间分布图来直观地呈现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地理探究方法和技巧,深刻理解农业区位要素及变化规律。

结语

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打破学校教育的空间壁垒,为高中地理育人开辟新维度。通过整合家庭和学校教育资源来打造地理学习共同体既能将理论教学和生活实践深度结合,又有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得到充分培养。在教育现代化不断推进过程中,不断深化家校协同机制建设和创新地理育人的实践路径,为培养兼具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翠芬.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教学探究[J].高考,2025,(16):51-53.

[2]冯倩舒.家校共育背景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教育论坛,2024,6(11):

[3]王艳.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2022,(14):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