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维度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探析
陶春丽
长春人文学院
一、文化认同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阐释
(一)文化认同的内涵、特征与表现形式
文化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自身所属文化体系的认知、接受与内化,是对特定文化价值、符号、传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内涵来看,它既包含对语言、习俗、艺术等表层文化符号的认知,也涵盖对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等深层文化内核的理解。文化认同具有稳定性、传承性、包容性等特征,在历史发展中保持核心价值的延续,同时不断吸收融合异质文化。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本质及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其本质是多元一体格局下,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心理认同与价值共识。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增强民族凝聚力、抵御外部文化渗透等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二、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联
(一)文化认同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源泉,从甲骨文到诗词歌赋,从四大发明到传统工艺,这些文化元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智慧结晶。只有深入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才能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历史底蕴,从而为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坚实的文化土壤。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文化认同的升华与凝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超越了单一民族或地域的文化认同,是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共同性的高度凝练。当个体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升华为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认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文化认同便从个体或局部层面的情感归属,转化为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精神信仰。这种意识凝聚了各民族的文化力量,使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推动各民族在共同文化认同基础上团结奋斗、共同发展。
三、文化认同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作用
(一)文化认同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归属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文化认同教育,让他们领略敦煌壁画的瑰丽、唐诗宋词的意境、传统节日的魅力等,能够唤醒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激发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使其从情感上真正将自己视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二)文化认同为意识培育提供精神纽带与价值导向
在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文化认同如同精神纽带,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中明辨是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理念,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提供价值导向,引导他们在认同多元文化的同时,坚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促进大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四、文化认同维度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优化路径
(一)深化文化认知教育
1. 完善高校课程体系,融入中华文化经典与民族文化精髓
构建层次分明、系统全面的课程体系,将中华文化经典与民族文化精髓深度融入高校课程。系统讲解从先秦诸子百家到近代思想变革的文化脉络,剖析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独特贡献。2. 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增强文化学习趣味性
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打造沉浸式、互动性的文化学习场景。开发文化教
类短视频、VR 虚拟展馆等数字化资源,通过 3D 建模还原敦煌莫高窟、故宫等文化遗址,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化魅力;搭建文化学习类微信公众号、APP,将文化知识转化为游戏化学习内容,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文化的兴趣,使传统文化以更贴近当代大学生认知习惯的方式实现有效传播。
(二)强化实践体验活动
1. 开展文化实践研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制定科学的文化研学方案,组织学生前往文化遗址、民族村寨、红色教育基地等地开展实践活动。在文化遗址研学中,直观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脉络;走进少数民族村寨,参与傣族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民俗活动,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情;在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重走长征路,感悟革命先辈的精神传承。
2. 组织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文化互动与理解
在校园内常态化开展民族文化节、民族歌舞比赛、民族美食节等活动,鼓励各民族学生组建文化社团,共同策划、参与活动,展示本民族文化特色。设立“民族文化交流日”,搭建各民族学生交流平台,围绕文化习俗、传统技艺等主题开展分享会、研讨会;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促进不同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深度交往,打破文化隔阂,增进相互理解与尊重,在文化互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1. 加强高校与家庭、社会的联动,形成文化认同培育合力
建立高校、家庭、社会三方定期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社区座谈会、线上交流平台等方式,共同探讨文化认同培育策略。高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文化氛围营造,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参与文化实践活动;与社区合作开展“文化进社区”项目,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社区居民进行文化宣讲,同时利用社区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与企业合作开发文化教育产品,将企业文化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实现文化育人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认同培育网络。
2. 整合社会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氛围
政府、高校与社会组织协同合作,整合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学习场所。推动文化场馆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开展“文化进校园”“学生进场馆”双向活动,定期举办文化展览、学术讲座;鼓励社会文化企业参与文化教育,支持动漫公司创作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优质作品,影视公司拍摄民族题材纪录片、影视剧,通过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传播,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
结语:文化认同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起着重要的根基作用和价值导向,从文化认同的维度探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明确文化认同在意识培育中的核心作用,构建培育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炳林,赵付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8
[2] 沈壮海,杨增岽,文化认同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与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2021(08)
作者简介:陶春丽(1983.4)女,汉,吉林省通化市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本论文出自 2024 年“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两院四中心专项,课题编号: 2024jqy-1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