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强化学习驱动的机器人自主学习模型构建及其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作者

刘晟瑄

中国电子学会 100036

引言

强化学习的核心在于智能体(agent)在环境中不断进行试验和学习,通过与环境的交互获取奖励信号,以优化自身的行为策略。在机器人控制场景下,机器人即智能体它所处的物理环境就是其学习的舞台。传统的机器人编程方式面临着应对复杂环境和任务时的局限性。强化学习作为一种能使机器人通过与环境交互自主学习的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强化学习,机器人可以不断优化自身行为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生产任务。

一、强化学习与机器人自主学习模型构建

(一)强化学习基础

强化学习的核心思想类似于做对给糖,做错纠正的训练过程。在实际工业场景中,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状态(如装配零件的坐标、温度传感器读数等),这些数据构成状态空间。当机器人执行某个动作(如调整机械臂角度)后,系统会根据预设的奖励函数给出评价。

设计奖励函数时需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反馈的及时性,如每完成一个焊接点就给予 0.1 分的微奖励;二是避免奖励稀疏问题,在汽车喷涂场景中,不能仅对最终涂层质量打分,还需对喷涂均匀度等过程指标给予阶段性奖励。在手机屏幕检测任务中,机器人如果过度依赖已知的成功检测路径,可能错过更优方案。目前主流解决方案是采用ε -greedy 策略,保持5%-10% 的随机探索概率。

(二)模型构建方法

现代工业机器人通常采用基础模型 + 强化学习微调的混合架构。视觉-语言模型(VLM)负责处理环境感知,比如识别传送带上不同型号的汽车零部件,其核心是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图像特征。在实际部署时,需要针对具体产线重新训练分类层。大语言模型(LLM)则主要处理工艺文档和操作手册的语义理解,当机器人接收到紧急停机指令时,LLM 需要区分是设备故障停机还是计划性维护。在实践中发现,直接使用通用 LLM 会产生 30% 的错误解析率,因此需要注入行业术语知识。

强化学习微调阶段的关键是建立高效的仿真环境。

二、强化学习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一)生产过程优化

在汽车焊接生产线中,传统编程需要工程师手动设定每个焊点的路径,耗时且难以应对车型切换。现在通过 Q-learning 算法,机器人可以自主探索最优路径。具体实现时,系统将焊接台坐标系划分为 1cm3 的网格作为状态空间,机械臂的6 个关节角度变化作为动作集。每完成一个焊点给予0.1分基础奖励,若焊接时间比标准缩短 10% 则追加0.5 分。

电子装配线上的贴片机也采用了类似方法。通过设计包含元件坐标、供料器状态的56 维状态向量,结合DDPG 算法优化吸嘴的拾放顺序。实际操作中发现,单纯追求速度会导致元件贴装偏移,因此在奖励函数中加入了基于视觉检测的位置精度系数。最终实现了每小时贴装数量增加 12% 的同时,将错件率控制在 0.01% 以下。

(二)质量控制与故障预防

传统基于规则的方法只能识别已知缺陷模式,而采用Deep Q-Network的检测系统能自主发现新的缺陷特征。系统将产线相机拍摄的图像分割为512× 512 像素的检测单元,每个单元对应一个状态。机器人通过调整检测参数(如亮度阈值、区域聚焦范围)获得不同的奖励反馈,其中准确识别缺陷奖励+1,误报扣0.5 分,漏检扣2 分。经过两个月训练后,在某8.5 代线实现了 99.2% 的检出率,比原系统提升6 个百分点。

在数控机床预测性维护方面,强化学习通过分析主轴振动、电流等12维传感器数据来预测刀具磨损。采用PPO 算法建立决策模型,当预测剩余寿命小于 4 小时时自动触发换刀程序。实际操作中需要平衡维护成本和生产效率,因此奖励函数包含:每延长 1 小时有效加工时间得 0.2 分,意外停机每次扣5 分,计划内换刀每次扣0.5 分。

(三)人机协作

当工人说把螺丝拧紧时,机器人需要准确理解三个要素:要做什么动作(拧紧)、具体拧哪个螺丝(位置识别)、用多大的力(扭矩控制)。这套系统采用了两层学习架构:下层负责处理传感器实时采集的力度、位置等数据,上层负责解析工人的语音指令。系统通过两种反馈来学习:工人说对了这样的语音确认,以及扭矩传感器检测的实际拧紧效果。经过约一个月的实际训练后,机器人首次执行指令的正确率可以达到接近 90‰

在存在安全隐患的工作区域,安全系统会通过学习工人的行为习惯来预防事故。系统会记录工人过去几个月的活动轨迹,分析他们的工作路线和停留位置。当系统发现工人靠近正在运行的机械臂时,会自动让机械臂减速或改变运动路线。实际应用数据显示,这种系统能有效减少近 90% 的潜在碰撞风险。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这类应用中,必须确保工人始终拥有最高控制权限,任何自动化决策都应该设置人工干预的通道。目前这类系统在实际部署时还需要解决几个实际问题:语音指令的识别准确率受车间噪音影响较大,不同工人的表达习惯也需要系统逐步适应;安全系统的响应延迟需要控制在 100 毫秒以内才能有效预防事故;系统需要定期用新的工作数据更新模型,以保持对产线变化的适应性。

三、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一)技术挑战

当前强化学习在工业应用中面临三个主要技术瓶颈:一是奖励函数设计需要领域专家参与,在汽车焊接场景中,工程师平均需要调整 5-8 次奖励权重才能获得稳定效果;二是训练数据需求量大,一个典型的装配任务通常需要收集 2000-5000 次完整操作记录;三是实时性限制,现有算法在普通工业计算机上单次决策需要50-100 毫秒,难以满足高速产线的响应要求。此外,模型的可解释性不足也给质量追溯带来困难,当出现异常决策时,工程师平均需要3-5 小时才能定位问题根源。

(二)未来展望

技术发展将主要围绕三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展开:

在算法优化方面,基于模型的强化学习(MBRL)正在成为研究重点。这种方法可以显著减少训练所需的数据量,特别适合那些数据采集成本较高的精密加工场景。例如在芯片封装领域,MBRL 已经帮助部分企业将训练样本需求从原来的上万次降低到3000 次左右。不过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实际效果会因具体应用场景而有所差异。在硬件支持方面,新一代AI 加速芯片正在逐步进入工业应用。这些专用芯片可以大幅提升推理速度,使响应时间从原来的 50-100 毫秒缩短到 10 毫秒以内。目前已有部分汽车制造商在焊接质量检测系统中采用这类芯片,实现了实时质量调控。但完全普及还需要考虑成本因素,预计还需要2-3 年时间。

未来 3-5 年,强化学习在制造业的应用会更多集中在特定环节的优化上,比如工艺参数调整、质量检测等。要实现全流程的智能化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实践验证。

参考文献

[1]杜昕祺.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样本效率优化方法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2024.

[2]田绍君.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数据驱动报童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23.

[3]余欢. 未知环境下基于强化学习的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D].山西:太原科技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