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间手工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作者

谢怡

谷城县城关镇城内小学,湖北 襄阳,441000,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交织愈演愈烈,如何固守、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本文即聚焦于民间手工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探寻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弘扬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间手工艺术;小学美术;创新应用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表达素养教育的要求”。而民间手工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育人价值。将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不仅能滋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其文化认知、增强其民族自信心,更能实现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弘扬,对推动学生个人的综合发展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探究民间手工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显得迫在眉睫。

一、搭建多元情境,增进民间手工艺术学习体验

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发育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学生结合周边环境感知事物本质、构建认知的关键阶段。基于情境创设实现民间手工艺术的融合,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学生能从视觉、触觉甚至听觉层面触及到传统文化,沉浸式畅想其乐趣,感知其魅力,从而真正将之沁入于脑海,流淌于心间。且情境也能显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使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形成对民间手工艺术的持续兴趣。

以“剪纸”的有关教学为例,教师首先结合春节的传统习俗讲述剪纸艺术在其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意识到剪纸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化符号。随后进行剪纸示范,学生们围在一旁认真观看,近距离学习剪纸的操作技巧,老师顺势设计一个“剪纸迎新年”的情境活动,鼓励学生以剪纸为主题,分别剪出具有象征吉祥的生肖图案、带有新年祝福语的作品等,并将这些作品张贴在教室中,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经过精心设计,同学们在教室前方张贴上了喜庆的春联,在窗户上点缀已剪好的精美窗花,在天花板上悬挂上红灯笼,浓厚的节日气息扑面而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学习兴趣,且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们相互交流、互相帮助,遇到难题主动向教师请教,其想象力、创造力也得到显著发展。

二、信息技术赋能,创新民间手工艺术应用形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字赋能”,体现“教育的现代性”。在时代的高速发现下,信息技术进军教育领域,已然成为推动教育革新、培育学生艺术素养的关键举措。借信息技术之力,教师可轻松获取海量民间手工艺术资料,并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撑。同时利用现代APP带领学生对民间手工艺术进行创意表达,将民间艺术与现代美术表达手法有机结合,为实现民间艺术的创新传承赋能。

以“石头画”为例,教学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石头画艺术纪录片,视频中艺术家们在形态各异的石头上,绘制出色彩斑斓的花鸟鱼虫、人物风景,赋予了冰冷的石头鲜活的生命力,以独特的创作视角、巧妙的构思,迅速点燃学生对石头画创作的热情。随后,再借助多媒体展示不同风格、主题的石头画作品,有描绘神话故事的,有展现自然美景的,帮助学生全面而立体地挖掘石头画的审美意蕴。来到石头画创作要点的教学环节,教师运用3D建模技术将石头的三维结构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带领学生分析如何依据石头的形状、纹理构思画面,如对于椭圆形石头,3D模型立体展示出适合绘制可爱动物形象的构思过程,学生只需通过缩放、旋转模型,便能理解不同石头特性的创作价值,深入掌握石头画的特点、特性、创作方法。课后,再为学生推荐石头画创作的线上平台或论坛,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浏览世界各地的石头画精品,自由创作石头画并上传至平台分享展示,收获他人建议,提高创作水平。

三、巧设探究活动,拓展民间手工艺术应用空间

民间手工艺术蕴含丰富的实践操作环节,从传统剪纸艺术中纸张的折叠裁剪,到陶艺制作里泥土的塑形烧制,每个步骤都是实践的具体呈现。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的映照下,巧妙设计多元实践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促使其在传统手工艺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个人创意,对艺术形式、材料运用、表现内容等进行创新,达到激活其创造才能、实现民间艺术传承的目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广泛组织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探究活动,为民间手工艺术的创新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中,除去在课内为学生讲解剪纸的由来和发展历程,还可以邀请本地的剪纸艺术家来学校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让学生看到剪纸技艺的实际操作过程,艺术家可以展示剪纸工具、技法,并与学生互动,解答其疑问,加深学生对剪纸艺术的感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剪纸艺术展览或民俗博物馆,使之直观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课尾部分,可以借机成立“剪纸社团”,让对剪纸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至社团之中,专门学习剪影技巧,传承文化经典。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出组织作用,安排定期的剪纸学习,教授剪纸技巧和艺术知识,并举办剪纸作品展览和比赛,激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以及每隔一段时间安排参观剪纸艺术展览、拜访剪纸艺术家等实地活动,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使学生全过程、沉浸式领略剪纸的魅力,有力推动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

结束语:综上,民间手工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民间手工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绝非简单的形式叠加,而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教育革新。小学美术教学作为民间手工艺术传承的重要阵地,承载着延续文化脉络的重任,美术教师应深刻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民间艺术传承责任,持续探索,用于创新,加大对民间手工艺术的创新应用,重视多元主题活动的展开,方能让民间手工艺术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钱蓓蓓. 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融入 [J]. 参花, 2025, (09): 147-149.

[2] 王筱. 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与实践策略 [J]. 学苑教育, 2025, (03): 82-84.

[3] 潘仲姣. 用民间艺术点亮小学美术手工制作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1, (08): 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