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小学情绪认知辅导中的应用

作者

吴蔚

广州市番禺区罗家桥虹小学

情绪认知是指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状态的认知,包括对情绪状态的识别、情绪的表达以及情绪产生来源的推理能力,情绪管理的认知基础。表达性艺术治疗作为一种创新的心理干预手段,通过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非语言的表达途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从而更加准确迅速地觉察自己的情绪,从而帮助其处理和应对情绪问题,促进学生的情绪健康和全面发展。

一、小学生情绪认知的特点

小学生情绪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平缓而渐进的过程,其不同能力在各个阶段的发展不均衡。在情绪状态识别上小学生能够认识基本的情绪并且随着年龄发展到小学中后期才具有识别和理解混合情绪的能力。在情绪自我觉知能力发展方面,由于受自我认知发展的限制,小学四到六年级是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情绪表达规则的方面,学生逐步发展出根据社会情境调节情绪表达的能力。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对小学生情绪认知的影响

表达性艺术治疗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情绪认知。通过艺术活动,学生能够在一个安全和支持的环境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有助于他们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提升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从而促进情绪行为问题的解决。表达性艺术治疗对小学生情绪认知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表达的多样性:低龄学生语言逻辑能力较弱,可以通过音乐、绘画、舞蹈、表演等方式为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学生提供了多种情绪表达的方式。

2、情绪识别与理解:表达性艺术治疗帮助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识别和解读自己的情绪,更准确地识别自己的情绪状态,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进行表达性艺术治疗也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更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3、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通过艺术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从而探索出一种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的方法。

4、心理韧性的增强:在不断地艺术创作过程中,调整学生的消极认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态度和应对策略,增强心理韧性。

三、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小学情绪认知辅导的应用手段

在心理辅导中,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手段丰富,主要包括绘画类、音乐舞蹈类、手工制作类、书写类和戏剧摄影类五大类(孙小然,2023)。已有学者尝试整合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手段,将衍纸与曼陀罗绘画结合展开整合研究,并发现其对于儿童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改进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在解决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方面有着突出效果(姜慧,2023)。

在辅导策略上,学者们尝试通过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干预。并且表达性艺术治疗可以从治疗过程中各方面进行体现,章学云(2020)尝试通过表达性艺术治疗应用于心理辅导评估阶段,并提出针对认知和语言水平较弱的孩子来说,使用此方法有助于获取信息。在团体辅导上,将表达性艺术治疗与辅导主题相结合具有广泛的应用途径。郑华英(2021)以表达性艺术治疗(绘画治疗)和潜意识投射卡为主要技术和工具,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从情绪映射与觉察、负性情绪的宣泄与转化、正向情绪的唤醒与赋能针对中考生进行考前情绪团体辅导,帮助学生找到调整情绪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小学生情绪认知方面的辅导策略

(一)在个体辅导中的运用

在个体辅导中,表达性艺术治疗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非言语的沟通渠道,帮助其表达和处理内心复杂的情感和困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的方式舒缓学生情绪,营造一个放松的环境,也可以将音乐作为一种辅助方式,作为背景音乐辅助辅导。其次在个体辅导过程中,绘画是常用的手段,通过绘画形式的治疗比如曼陀罗绘画或拼贴画的方式创作,通过简单的线条、形状和颜色填涂、拼贴的方式,帮助学生探索内心世界,增强情绪表达的能力,从而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黄寒英 ,2010⟩

(二)在情绪治疗团体辅导中的运用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情绪治疗团体辅导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情绪和支持,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在“我的情绪色彩”拼贴画活动中,团体成员围绕情绪主题进行涂色创作,随后并通过分享和讨论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在分享中领悟自己的情绪状态,随后通过撕纸拼接的方式,将情绪重新整理,制作拼贴作品,过程中学生收获感悟。戏剧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对情绪的觉察能力和表现能力,通过即兴戏剧、布偶剧等形式,儿童可以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不同的角色和情感,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的呈现加深对自我和他人情绪的理解。

(三)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表达性艺术治疗可以作为一种创新而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情绪表达能力。可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多个环节。

1、情境创设与主题导入阶段

课程开始时,通过音乐、绘画或戏剧等艺术形式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教授“认识情绪”的课程时,可以先播放一段表达不同情绪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并尝试识别每种情绪,然后引导他们用绘画或简短表演的方式展现自己感受到的情绪。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感受情绪的机会。

2、互动探索与体验学习阶段

在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可以设计一系列基于表达性艺术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和理解心理健康知识。比如,通过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模拟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反应和应对策略,从而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处理类似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使用彩笔、黏土等材料进行自由创作,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情绪主题的理解。这些活动鼓励学生以非言语的方式表达自我,促进了对情绪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深入理解。

3、小组讨论与分享反馈环节

在完成艺术创作或角色扮演等活动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创作过程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倾听、相互理解,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社交技能。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讨论,对学生的分享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针对其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引导和解答。通过这样的讨论和分享,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需求和心理健康状况,并学会如何寻求帮助和支持。

4、总结提升与课后作业阶段

课程总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绪能力。为了巩固和延伸课堂学习的效果,结合表达性艺术治疗手段可以设计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课后作业。比如在情绪觉察相关内容的课程中,将色彩涂鸦日记,让学生每天通过不同的色彩记录当日的情绪状态,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在阶段性反馈阶段要求学生在完成艺术创作后,写下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以及作品背后的象征意义,从而帮助他们进一步觉察自己的情绪,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生成性的目的。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如与家人分享自己的情绪、参与社区心理健康活动等,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

五、总结与反思

表达性艺术治疗作为提升小学生情绪认知的有效干预手段,具有显著的效果和重要价值。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还能够提升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韧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小学生的教育案例较少,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思考并将成果提炼为具有推广意义的相关材料。

参考文献:

[1]柯芳艳.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及坚持性的中介作用[D].宁波大学,2022.DOI:10.27256/d.cnki.gnbou.2022.000383.

[2]姜慧.表达性艺术运用于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学,2023,(24):66-70.

[3] 孙小然. 表达性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5):9-13.

[4]郑华英.表达情绪绘画赋能——关于九年级学生中考前情绪调节主题“团辅”策略及反思[J].考试周刊,2021,(81):8-11.

[5]章学云.表达性艺术辅导在儿童心理评估中运用的实践与研究——以真实个案为例[J].大众心理学,2020,(01):14-16.

[6]黄寒英.(2010).小学生情绪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11), 2.

本文是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四五”项目 2024 年度课题《表达性艺术治疗干预小学生学业情绪的实证研究》(编号:Y2024-JC17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