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电气系统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岳国庆
淮安市西游乐园有限公司 江苏淮安 223200
引言:随着特种设备在各行业广泛应用,其电气系统故障诊断愈发重要。传统诊断方法存在效率低、准确性不足等问题。智能故障诊断技术凭借先进算法与数据分析能力,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途径,对提高特种设备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有重要价值。
1. 特种设备电气系统概述
1.1 系统组成结构
特种设备的电气系统是一个复杂且精密的整体,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中,电源部分是整个电气系统的能量来源,为其他组件提供稳定的电能,包括不同电压等级的供电线路和电源转换装置等。控制器是电气系统的核心,如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或单片机等,它负责接收各种传感器传来的信号,经过内部程序运算后发出指令来控制设备的运行状态。传感器则遍布在特种设备的各个关键部位,像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等,它们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参数并将这些参数转化为电信号反馈给控制器。执行元件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如电动机、电磁阀等,它们根据控制器的指令执行相应的动作,从而实现特种设备的各种功能。不同类型的特种设备,其电气系统的具体组成结构会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都围绕着这些基本组件构建而成,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影响,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特种设备的正常运行。
1.2 常见故障类型
特种设备电气系统的故障类型多种多样。电源故障较为常见,可能是由于供电线路的短路、断路或者电源转换装置的损坏导致。例如,供电线路长期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如潮湿环境导致绝缘层损坏引发短路,或者线路老化断裂造成断路,都会使设备失去稳定的电源供应。控制器故障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可能是程序出现逻辑错误,或者硬件芯片损坏。在程序方面,可能由于编写时的漏洞或者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受到外界干扰导致程序错乱,使控制器无法正确处理传感器传来的信号和发出准确指令。硬件芯片在长时间运行或者受到过热、过压等异常情况时容易损坏,从而影响整个控制功能。传感器故障表现为测量不准确或者信号传输中断。如温度传感器由于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其精度可能下降,或者连接传感器与控制器的线路松动会导致信号传输中断,进而使控制器接收到错误信息。执行元件故障则体现在无法正常执行动作,像电动机的绕组烧毁或者电磁阀的阀芯卡死等情况,这会导致特种设备的某些功能无法实现。
2. 智能故障诊断技术原理
2.1 故障特征提取方法
故障特征提取是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的关键步骤。在特种设备电气系统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基于时域分析的特征提取。对于采集到的电气信号,如电流、电压信号等,在时域范围内观察其波形特征。例如,正常运行时的电流信号是较为平稳的周期性波形,如果出现故障,波形可能会发生畸变,如出现毛刺、幅值波动或者周期变化等情况。这些变化特征可以作为故障的重要标志进行提取。频域分析也是一种有效的特征提取方法,通过对电气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将其从时域转换到频域。不同的故障会在频域中表现出特定的频率成分变化。比如,当电气系统中的某个元件发生共振时,在频域中会出现特定频率点的能量异常增高。小波分析结合了时域和频域的优点,能够对信号进行多分辨率分析。它可以将信号分解成不同尺度的小波分量,对于非平稳信号具有很好的分析能力。在特种设备电气系统中,当故障导致信号产生突变或者局部变化时,小波分析能够准确地定位和提取这些特征。
2.2 诊断决策算法
诊断决策算法是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的核心内容。基于规则的诊断算法是较为传统的一种,它依据专家经验和先验知识制定一系列的诊断规则。例如,如果传感器测量到的温度超出了正常范围,并且同时电流信号出现异常波动,那么根据规则可以判断是设备的散热系统或者相关电路出现了故障。这种算法简单直观,但需要大量的专家知识进行规则构建。神经网络算法在智能故障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自学习和非线性映射能力,通过对大量的故障样本数据进行学习,能够建立起输入(故障特征)和输出(故障类型)之间的复杂映射关系。例如,对于特种设备电气系统中的多种故障类型,可以构建一个多层神经网络,将提取到的故障特征作为输入层的数据,经过隐含层的神经元计算,最终在输出层得到故障类型的判断结果。模糊逻辑算法则适用于处理具有模糊性的故障诊断问题。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故障特征并不是非常明确的,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3. 智能故障诊断技术应用
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在特种设备电气系统中,数据采集是智能故障诊断的基础。为了全面准确地获取电气系统的运行状态信息,需要在多个关键位置安装数据采集设备。对于电流、电压等电信号的采集,可以使用高精度的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确保采集到的信号能够准确反映电气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往往包含噪声和干扰,因此需要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的第一步是滤波,通过滤波算法去除信号中的高频噪声和其他干扰成分。例如,可以采用巴特沃斯滤波器等数字滤波器,根据设定的截止频率对信号进行滤波处理。然后是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将采集到的不同量程、不同物理量纲的数据转换到同一数值范围,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诊断算法的应用。
3.2 故障诊断流程
故障诊断流程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首先是数据采集与预处理阶段,通过数据采集设备获取电气系统的运行数据,并进行滤波、归一化等处理。接着是故障特征提取,利用前面提到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从处理后的数据中提取出能够反映故障的特征信息。然后将这些故障特征输入到诊断决策算法中,如基于规则的算法、神经网络算法或者模糊逻辑算法等。诊断决策算法根据输入的故障特征进行计算和判断,得出初步的故障类型诊断结果。最后,对诊断结果进行验证和优化。可以通过与历史故障数据进行对比,或者采用多算法融合的方式对诊断结果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优化,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整个故障诊断流程中,各个环节相互关联,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最终的诊断结果。
3.3 诊断结果评估
诊断结果评估是衡量智能故障诊断技术有效性的重要环节。评估指标主要包括诊断的准确性、误诊率和漏诊率等。诊断准确性是指诊断结果与实际故障情况相符的比例,这是最直观的评估指标。高的诊断准确性意味着智能故障诊断技术能够准确地判断出特种设备电气系统中的故障类型。误诊率则是指将正常状态误判为故障状态或者将一种故障类型误判为另一种故障类型的比例。误诊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维修和停机,增加设备的运维成本。漏诊率是指实际存在故障但未被诊断出来的比例,漏诊可能会使设备在故障状态下继续运行,从而引发更严重的安全事故。为了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提高诊断准确性,可以不断优化故障特征提取方法和诊断决策算法,增加故障样本数据的数量和多样性,同时对诊断结果进行多次验证和交叉验证等操作。通过对诊断结果的有效评估,可以不断改进智能故障诊断技术,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特种设备电气系统的故障诊断中。
结束语:特种设备电气系统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诸多问题待解决。未来需不断优化算法、提升诊断准确性与实时性。持续深入研究该技术,将为特种设备电气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推动行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帅,孙常亮,柳斌,等.基于数字孪生的承压设备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24,40(09):43-48.
[2]张佳淇.基于信息技术融合的承压类设备智能化质量管理系统设计[J].机械研究与应用,2023,36(03):183-186.
[3]张佳淇.基于智能网联的特种设备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探讨[J].机械研究与应用,2023,36(02):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