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驾驶过程中突发故障应急处理流程优化
高仲麟
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一中心乘务车间 150001
一、引言
随着地铁网络规模扩大与运营强度提升,驾驶过程中突发故障的发生概率逐年增加。此类故障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若应急处理流程低效,易导致运营中断、乘客滞留,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当前部分地铁线路的应急流程存在“预案与实操脱节、部门协同壁垒、信息传递滞后”等问题,如动力故障发生后,驾驶员需手动翻阅30 页预案找处置步骤,延误最佳响应时机。本文聚焦地铁驾驶突发故障应急处理流程,分析现存问题,提出标准化、协同化、智能化优化方案,旨在提升应急处置效率与安全性。
二、地铁驾驶过程中突发故障应急处理流程的现存问题
2.1 应急流程标准化程度低
应急流程标准化不足导致处置差异大,增加故障扩大风险。现有应急预案多为通用性描述,未针对具体故障类型细化步骤,如车门卡阻故障仅提及“检查车门状态”,未明确“关闭故障车门还是启动备用车门”“如何与站台协同”,新手驾驶员常因步骤混乱,将处置时间从 5 分钟延长至12 分钟。同时,流程未区分故障严重等级,“列车轻微异响”与“制动失效”采用相同响应流程,均需先上报调度再处置,导致轻微故障占用资源,
重故障因流程冗余延误处置,加剧运营影响。
2.2 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完善
跨部门协同缺陷造成信息孤岛与响应延迟。地铁故障处置需驾驶员、调度中心、维修班组、站台工作人员配合,但缺乏统一协同平台,信息传递依赖“驾驶员-调度-维修”串行模式。如列车动力中断后,驾驶员等待调度电话需1.5 分钟,调度转达维修、维修确认细节又需 2 分钟,协同准备阶段长达8-10 分钟。此外,各部门职责模糊,信号故障导致列车停在区间时,无人明确“谁安抚乘客”“谁协调救援”,出现责任推诿,进一步延长处置时间,加剧乘客焦虑。
2.3 应急信息传递与技术支撑不足
信息传递低效、技术工具缺失导致处置决策失准。信息传递以语音口述为主,驾驶员报告故障时易遗漏或偏差信息,如误将“牵引电机故障”表述为“动力系统故障”,导致维修班组携带错误工具往返,耗时40 分钟。同时,技术支撑滞后,驾驶员仅配备对讲机与纸质预案,无法实时获取故障数据(如故障代码、线路状态),也无法接收远程指导,如制动故障时只能凭手感判断,增加处置失误概率。
三、地铁驾驶过程中突发故障应急处理流程的优化
3.1 构建分级分类的标准化应急流程体系
按“故障类型+严重等级”构建标准化流程,提升处置针对性。首先,将常见故障分为动力、制动、车门、信号四大类,每类配套“1 页纸处置卡”,明确核心步骤、责任主体与时间节点,如车门卡阻故障要求1 分钟确认编号、2 分钟关闭故障车门、3 分钟告知站台,处置时间压缩至6 分钟内。其次,按故障严重程度划分响应流程:一般故障(轻微异响)由驾驶员10 分钟内自主处置;较大故障(单车门卡阻)上报调度协同维修;重大故障(制动失效)启动应急指挥部调配资源,避免资源错配。
3.2 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应急响应机制
从平台、职责、演练三方面打破协同壁垒。第一,搭建“应急协同指挥平台”,整合驾驶员终端、调度系统、维修APP、站台监控,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如信号故障时驾驶员上传故障代码与视频,维修班组直接备具,协同准备时间从8-10 分钟缩短至3 分钟内。第二,制定《协同处置职责手册》,明确驾驶员负责故障判断与信息上报、调度负责运营调整、维修负责现场维修、站台负责秩序维护,避免推诿。第三,每月开展跨部门联合演练,如模拟区间动力中断疏散,磨合流程,将部门配合误差从3 分钟降至1 分钟内。
3.3 强化应急信息传递与智能化技术支撑
以技术赋能提升信息效率与处置精准度。一方面,为列车配备“智能应急终端”,集成故障代码自动识别、视频传输、语音交互功能,如动力故障时终端自动读取代码并同步至调度与维修,信息传递误差率从20%降至1%,且可接收远程指导视频,避免经验不足导致失误。另一方面,引入“AI 辅助系统”,基于5 年 1200 起故障案例,故障发生时自动匹配最优方案,如制动失效提示“启动备用制动→停靠最近站台→疏散乘客”,并计算制动距离,决策时间从 3 分钟缩短至1 分钟内。
四、地铁驾驶突发故障应急处理流程优化的实践验证与保障
4.1 实践验证:以某市地铁5 号线为例
选取运营 8 年、曾因应急流程低效导致2 次运营中断的某市地铁5 号线,开展3 个月优化实践。措施包括发放500 张故障处置卡、搭建协同指挥平台、为200 列列车配备智能终端、每月联合演练。结果显示,故障平均处置时间从18 分钟缩短至 11 分钟,缩短 38.9% ;乘客滞留时间从25 分钟降至 15 分钟;处置正确率从 75% 提升至 98% ,未再发生流程低效导致的运营中断,车门卡阻、动力中断处置时间分别压缩至5 分钟、2 分钟,验证方案有效性。
4.2 保障措施:完善应急培训与考核机制
建立“分层培训+定期考核”体系确保流程落地。一方面,分层开展培训:驾驶员重点实训智能终端操作与处置卡使用,每月实训 8 小时还原10 种故障场景;调度、维修、站台人员重点培训平台使用与职责清单。另一方面,实行月度“实操+理论”考核,实操模拟故障协同处置,理论测试流程知识,不合格者重新培训,确保所有人员熟练掌握优化流程,避免“流程优化但能力不匹配”问题。
4.3 保障措施:建立应急流程动态优化机制
通过数据反馈与定期评审实现流程迭代。首先,搭建“效果反馈平台”,故障处置后24 小时内,相关人员上传处置时间、流程痛点与改进建议,如维修班组反馈动力故障处置卡缺备用电源步骤,平台自动记录汇总。其次,每季度召开评审会,组织运营专家、驾驶员、技术人员分析数据,补全短板,如1 个月内完善无人驾驶列车应急流程;结合 5G 技术将“现场指导”优化为“远程+现场支援”,确保流程适配运营需求,持续高效。
五、结论
本文围绕地铁驾驶过程中突发故障应急处理流程优化展开研究,分析流程标准化低、跨部门协同弱、技术支撑不足三大问题,提出分级分类标准化流程、多部门协同机制、智能化技术赋能三大优化策略,并通过某市地铁5 号线实践验证,证明优化后流程可显著缩短处置时间、提升正确率。研究表明,地铁驾驶突发故障应急处理流程优化需突破“单一环节改进”局限,从“流程设计、部门协同、技术工具、人员能力”多维度发力,同时通过动态优化机制确保流程持续适配运营需求。未来可进一步探索AI、物联网技术在应急流程中的深度应用,如“故障自动预警+智能调度”,实现应急处置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为地铁运营安全提供更强保障。
参考文献
[1]亢净.基于司机作业特性的地铁驾驶界面优化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
[2]庞俊.地铁司机“防御性驾驶”的研究[J].时代汽车,2025,(16):190-192.
[3]陈潇.地铁司机的疲劳驾驶成因与对策研究[C]//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人工智能与经济工程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石家庄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25: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