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公共环境提升策略研究
夏晶 王鑫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0
摘要:乡村振兴是我国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传统村落公共环境的改善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本文以北京市房山区南窖村为例,分析其公共环境现状问题,提出保护街巷肌理、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功能多样性等策略,并探索规划引领、村民参与、资金保障等实施路径,为传统村落公共环境优化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公共环境;提升策略
一、引言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传统村落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公共环境直接影响村民生活质量与文化传承。改善传统村落公共环境能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夯实乡村振兴社会基础;利于保护乡村历史文化,激发内生动力;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注入新活力。[2]南窖村作为典型案例,面临公共空间利用不足、街巷连通性差、功能单一等问题。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提出针对性策略,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二、传统村落公共环境现状分析
1.传统村落公共环境的内涵与特征
传统村落公共环境是指村民共同使用和享有的公共空间、公共设施等,是村民生活与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道路、广场、绿地、水系、公建等有形要素,及村规民约、乡土文化等无形要素,具有公共性、地域性、共生性、传统性、动态性等特征。[3]
2.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南窖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地处山地河谷地带,街巷布局受南北两侧山地和南侧南窖河道的约束,呈带状空间结构,以北街为主轴、古街为次轴。公共空间主要围绕主街和历史文化设施分布,村民活动多集中于此。然而,其公共环境面临诸多问题。
公共空间利用不足。村落公共空间结构松散,内部路网完备程度较低,节点间缺乏有效联系。部分公共空间闲置,村民行为网络密度低于物质空间网络密度,导致公共空间未充分融入日常活动。[4]
街巷连通性差,空间网络稳定性弱。受旅游开发与村民自建影响,街巷空间发生压缩、曲折、断联等现象,界面连续性受损,削弱了公共空间与周边区域的联系,限制村民交往。古街次轴空间脆弱性高,节点间缺乏有效路径。部分空间节点因偏僻或功能属性不足,无法承载村民活动的展开。
功能单一,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村民更倾向使用融合生活与历史文化的公共空间,部分公共空间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功能单一,无法满足村民多样化的活动需求,从而降低了公共空间的使用率。
村民参与度不足。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村民参与度较低,未能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村民实际需求考虑不足。
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不足。南窖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部分历史文化设施保护利用不足,公共空间的文化属性未充分发挥,无法吸引村民和游客。
三、传统村落公共环境提升策略
1.保护传统街巷肌理
延续“商道余音”。保护古商道的原始线路和尺度,维持其对外联系方式,禁止随意加宽、硬化、截断或仿造等破坏行为。保护其“一字长街”状及 “鱼骨状”街巷的传统格局,修复两侧建筑风貌,整治公共空间,突出古商道文化特色。
强化街巷连续性。以核心节点为中心,串联各个空间节点,增强核心节点对周围节点的凝聚力与整合力,形成更具吸引力的主题节点组团。[3]
村民参与治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街巷环境治理与空间改造。
2.传统风貌保护
空间格局保护。保护群山环绕、一水中流的空间格局,禁止在自然体中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以免破坏村庄的观景视廊。注重水土保持,保护自然植被,严禁肆意砍伐。保护负阴抱阳、金带环抱的村庄传统格局,维持村庄的选址和形态,禁止在山体上新建建筑群。
延续传统风貌。在街巷空间改造中,延续传统村落的空间肌理与特色风貌,避免因现代化改造而破坏村落的整体风格。
保护历史文化节点。对具有历史价值的节点(如观戏台)进行风貌延续,扩大节点的文化功能属性。文物院落及历史院落不得拆除,根据不同保护等级采取相应的整治保护措施。严格保护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分别采取原址保护和原貌保护的措施。保护古树,严禁砍伐破坏;修复破损影壁,整理周边环境,增加绿植;清除石碾、古井等周边杂草杂物,恢复功能、风貌。
3.优化空间节点布局
“增点”见缝插点。通过分析物质空间网络与村民行为网络,明确断点与切点。[4]利用拆违腾退地、边角地、裸露土地等空间,作为新节点,实现见缝插点,完善公共空间分布,提升公共空间的凝聚性与均衡性。
功能与文化赋能。增加具有南窖村地域特色元素的景观体验小品,丰富节点的休憩、娱乐、文化、社交等功能,提升节点的舒适性与吸引力。
保护村庄视廊和景观节点视线通畅。主要视廊包括村口节点、橡子山公园、过街楼。对遮挡景观视廊和景观节点视线的树木进行修剪,清理视线范围内的不和谐景观。
4.提升公共空间功能
功能多样化。针对公共空间功能单一的问题,结合村民需求,增加无障碍设施、休憩座椅、儿童游戏设施等,将内向的低效节点塑造成便民的村民公共空间。
强化节点属性。依托本土特征,增加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丰富节点功能,塑造种类丰富且完善的节点体系。
四、传统村落公共环境提升路径探索
1.规划引领
制定专项规划,结合南窖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公共环境提升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采取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模式,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确保各项措施落地。
2.村民参与
建立村民参与机制,通过街巷长制度、村民议事会等方式,让村民参与到公共环境提升的全过程,增强其参与感和获得感。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宣传栏、村民大会等形式,提高村民认识,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3.资金保障
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争取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传统村落保护资金等,为公共环境提升提供资金保障。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村企合作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共环境提升。
4.长效管理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公共环境维护管理办法,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公共环境提升成果得以巩固。定期评估与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同时根据村民反馈不断优化提升措施。
结语
当前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不仅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传统村落公共环境现状,准确把握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制定科学的改善方案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提出四大提升策略合和实施路径,为传统村落公共环境的系统提升提供参考,对于助力乡村振兴、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 (2018-09-25)[2022-04-0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 张晓燕,李晓东.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策略[J]. 城市规划,2019,43(2):9-15.
[3] 王玉芳,张晓燕. 基于乡村振兴的传统村落公共环境改善研究[J]. 规划师,2020,36(6):78-84.
[4] 刘晓东,李晓东. 传统村落公共环境提升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J]. 城市规划,2021,45(3):12-19.
基金项目: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标准体系和适宜性技术研究”(编号:1100C08023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