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铁驾驶与车辆系统联动的稳定性优化探讨

作者

高仲麟

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一中心乘务车间 150001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方式,其运营安全与效率备受关注。地铁驾驶系统与车辆系统(含动力、制动、信号子系统)的联动稳定性,直接影响列车启停精度、区间运行速度及应急处置能力。当前部分地铁线路因设备老化、控制逻辑滞后、参数匹配不当,出现联动响应延迟、故障误报等问题,增加运营风险。本文从联动稳定性影响因素切入,提出硬件、算法、运维层面的优化方案,旨在为地铁系统联动性能提升提供实践参考。

二、地铁驾驶与车辆系统联动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1 硬件设备适配性不足

硬件设备是驾驶与车辆系统联动的基础,适配性不足会直接破坏联动稳定性。部分地铁线路存在“新老设备混装”情况,新型驾驶控制台与老旧制动执行器、信号接收器接口协议不兼容,导致驾驶指令传输数据丢包,如列车启动指令因协议不匹配需3-5 秒转换,造成启动延迟。同时,关键硬件老化问题突出,速度传感器使用超8 年后测量误差扩大至±2km/h,驾驶系统依据错误数据调整动力,易引发列车闯灯、速度波动,破坏联动协调性。

2.2 控制算法逻辑滞后

控制算法是联动精准性的核心,逻辑滞后会导致响应与需求脱节。多数地铁采用“固定阈值控制算法”,未考虑运营场景动态需求。如高峰时段列车满载率达 120% ,制动所需制动力需提升 30% ,但算法仍按空载阈值输出指令,导致制动距离从50 米延长至70 米,无法精准停靠。此外,传统算法“串行处理”模式在多数据传输时易拥堵,驾驶系统接收数据延迟从0.3 秒增至 1.2 秒,进一步削弱联动稳定性。

2.3 运维管理机制不完善

运维管理是联动系统稳定运行的保障,机制缺陷会加剧故障累积。一方面,巡检“重硬件轻联动”,仅检查单一设备,未模拟“指令-反馈-执行”完整流程,隐藏的接口松动、数据异常等问题难以及时发现,故障发现周期延长至45 天。另一方面,运维人员跨系统协同不足,驾驶与车辆运维分属不同班组,故障处置时信息同步需20 分钟,错过最佳时机,导致故障影响扩大至线路运营间隔。

三、地铁驾驶与车辆系统联动稳定性的优化策

3.1 硬件层面:推进设备标准化适配与升级

硬件标准化适配与升级是联动稳定的基础。需建立“驾驶-车辆硬件接口标准体系”,针对新老设备混装问题加装“协议转换网关”,支持多协议兼容,将指令传输延迟从 3-5 秒缩短至0.5 秒内,确保指令无丢包。同时,制定关键硬件“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将速度传感器更换周期缩至6 年,制动密封件每3 年更换,引入状态监测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超阈值自动报警,将硬件故障发生率从8%降至 2% ,筑牢联动硬件基础。

3.2 算法层面:构建动态自适应控制模型

动态自适应控制模型可解决算法逻辑滞后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场景(客流、线路、天气)的联动需求,建立动态阈值库,如高峰满载时自 动阈值 30% ,坡道线路调整动力输出至平路的1.2 倍,实现指令与执行精准匹配。此外,引入“并行数 算法”,解决多数据传输拥堵问题,将数据处理延迟从 1.2 秒缩至0.2 秒,增加数据校验模块,错误率从 1.5% 降至 0.3% ,提升联动响应准确性。

3.3 算法层面:引入预测性维护算法

预测性维护算法可实现故障提前预警。基于历史联动故障数据构建模型,通过机器学习分析硬件运行数据与故障的关联,预测故障概率超80%时自动生成工单。如信号接收器电压波动异常时,模型提前72 小时预警“信号传输故障”,便于及时更换部件。同时,算法自动匹配处置方案,如“制动指令延迟”故障推送标准化流程,将处置时间从 20 分钟缩至8 分钟,减少故障对联动系统的影响。

四、地铁驾驶与车辆系统联动稳定性优化的实践验证与保障

4.1 实践验证:以某市地铁3 号线为例

为验证优化策略的有效性,选取某市地铁3 号线(运营10 年,存在新老设备混装、联动延迟问题)开展为期6 个月的优化实践。硬件层面,更换兼容型接口模块 230↑ ,更新速度传感器86 个;算法层面,部署动态自适应控制模型与预测性维护算法;运维层面,建立跨系统协同巡检机制。实践结果显示,优化后地铁3 号线的联动故障发生率从优化前的 12 次/月降至2 次/月 ,驾驶指令传输延迟从2.8 秒缩短至0.4 秒,列车精准停靠率(停靠误差±30cm)从85%提升至 98% , 运营间隔稳定性提升 25% ,充分证明硬件升级、算法优化、运维协同的组合策略,能有效提升驾驶与车辆系统的联动稳定性,满足实际运营需求。

4.2 保障措施:完善技术标准与人员培训体系

技术标准与人员培训是优化策略落地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制定《地铁驾驶-车辆系统联动技术标准》,明确硬件接口协议、算法参数阈值、运维测试流程等内容,例如规定接口数据传输速率需 ⩾ 100Mbps,联动响应延迟 ,运维巡检需每月开展1 次完整联动功能测试,通过标准约束确保优化措施统一执行。另一方面,加强运维人员的跨系统培训,开设“驾驶-车辆联动故障处置”专项课程,采用模拟实训(如模拟信号中断、制动指令失效场景)提升人员协同能力,培训后人员的跨系统故障处置正确率从 70%提升至 95% ,同时建立“技能认证制度”,要求运维人员需同时通过驾驶系统与车辆系统的技能考核才能上岗,确保人员具备跨系统运维能力,为联动稳定性优化提供人力支撑。

4.3 保障措施:建立联动性能动态监测平台

建立联动性能动态监测平台,可实现优化效果的持续跟踪与动态调整。平台整合驾驶系统的指令数据、车辆子系统的执行数据(如动力输出、制动压力)、线路运营数据(如停靠精度、区间速度),通过可视化界面实时展示联动性能指标(如指令传输延迟、执行误差率),当指标超出正常范围时,平台自动触发预警并推送至运维人员。例如当列车联动响应延迟突然从0.4 秒增至 1 秒时,平台立即定位故障源头为“信号接收器接口松动”,并推送处置建议。此外,平台还能定期生成联动性能分析报告,对比不同优化阶段的指标变化,为后续优化方向提供数据支撑,如报告显示“坡道线路的联动误差仍高于平路线路”,则可针对性调整坡道场景的算法阈值,实现联动稳定性的持续提升。

五、结论

本文围绕地铁驾驶与车辆系统联动稳定性优化展开研究,通过分析硬件适配、算法逻辑、运维管理三大影响因素,提出硬件标准化升级、动态自适应控制模型、预测性维护算法、跨系统运维协同等优化策略,并结合某市地铁3 号线的实践验证,证明优化方案能有效降低联动故障发生率、缩短指令传输延迟、提升列车运行精度。研究表明,地铁驾驶与车辆系统的联动稳定性优化,需突破“单一设备升级”的局限,从硬件适配、算法逻辑、运维管理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同时通过技术标准制定、人员培训、动态监测平台建设,确保优化效果长期稳定。未来可进一步探索5G、物联网技术在联动系统中的应用,实现驾驶-车辆-线路的多维度智能联动,为地铁系统的智慧化运营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干春燕,蒋朝哲,凌小雀.地铁全自动驾驶车辆基地声光报警设计研究[J].综合运输,2025,47(01):70-74+104.

[2] 史 时 喜. 地 铁 全自 动 驾 驶 车辆 基 地 自 动驾 驶 区 安 全防 护 系 统 研究 [J]. 城 市 轨道 交 通 研究,2022,25(06):216-220.

[3]杨豆豆.地铁全自动驾驶车辆基地分区隔离设施方案研究[J].智能城市,2020,6(0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