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电工程BIM 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作者

黄刚

身份证号码:513822198805244813

1 BIM 技术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在水电工程设计阶段,BIM 技术的应用已从传统的二维图纸设计转向三维协同设计模式,显著提升了设计质量和效率。通过建立参数化三维模型,设计人员能够直观展示工程结构与地质环境的交互关系,有效解决传统设计中空间想象不足、专业协调困难等问题。许志勇指出,“ BIM 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目标” [1],这一优势在设计阶段尤为突出,为后续施工和运维奠定了数据基础。

具体而言,BIM 技术在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地质建模方面,通过整合钻探数据、遥感影像等信息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可精准反映坝址区岩层分布、断层构造等关键地质特征,为枢纽布置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在结构设计环节,利用Revit、Civil 3D 等软件建立大坝、厂房等建筑物的参数化模型,支持设计方案的快速迭代与优化。例如通过调整坝体曲线参数,可实时计算工程量变化,辅助经济性比选。任杰的研究表明,这种数字化设计方法“ 为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创新方法” [2]。最后,在专业协同方面,基于 BIM 平台实现水工、机电、金属结构等多专业模型的集成与碰撞检测,提前发现管线交叉、设备空间冲突等问题,减少设计变更次数。

当前应用中也存在若干技术难点。水电工程特有的曲面结构(如拱坝)对BIM 软件的计算能力提出较高要求,部分复杂异形构件的建模仍需依赖二次开发工具。此外,不同专业软件间的数据兼容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模型轻量化处理与大数据量承载之间的平衡仍需优化。杨曼在研究中强调,解决这些技术瓶颈将“ 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3],这对设计阶段的协同效率至关重要。

从发展趋势看,2025 年BIM 技术正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云计算平台的应用使得大规模模型渲染和多人协同设计成为可能;AI 辅助设计系统可基于历史数据自动生成方案初稿;而VR/AR 技术则进一步强化了设计成果的沉浸式评审体验。LI Yinan 的研究指出,这种可视化技术的进步正在重塑工程设计领域的工作模式[4]。未来随着行业标准的完善和技术工具的成熟,BIM 技术有望在水电工程设计阶段实现从单点工具应用到全流程智能设计的跨越。

2 BIM 技术在水电工程中的发展挑战与机遇

2.1 BIM 技术应用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水电工程领域,BIM 技术的深入应用仍面临多维度挑战,这些挑战制约着技术价值的充分发挥。从技术层面看,水电工程特有的地质条件复杂性和结构特殊性对BIM 软件功能提出更高要求。拱坝、地下厂房等异形结构的参数化建模需要专用算法支持,而现有商业软件往往难以满足此类需求。万冬冬的研究指出,这种技术标准化问题“ 需要寻求解决之策” [8],特别是在曲面结构建模、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模拟等专业场景中,常需依赖定制化开发工具,增加了技术推广成本。

数据协同管理是另一突出难题。水电工程涉及地质、水工、机电等十余个专业领域,各专业模型的数据格式与精细度差异显著。朱孟东在研究中强调,这种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需要“ 具体实施方法” 的创新。当前主流BIM 平台对水电行业特定构件库(如闸门、水轮机)的支持不足,导致模型复用率低。更关键的是,设计、施工、运维各阶段的数据传递存在断层,全生命周期信息链尚未完全打通,影响BIM 模型在后期运维中的效用发挥。

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问题尤为显著。与民用建筑领域相比,水电工程缺乏统一的BIM 建模标准、交付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这种标准化缺失导致不同参建方采用的模型深度、信息颗粒度不一致,严重影响协同效率。

李波的研究表明,这种标准缺位状态“ 需要发挥技术价值来解决” [10],特别是在跨地域、多单位协作的大型项目中,模型整合往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工校验时间。

2.2 BIM 技术未来发展的机遇与趋势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新基建战略的持续推进,BIM 技术在水电工程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5 年,在国家“ 十四五” 规划收官之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化转型政策叠加效应显著,为BIM 技术应用创造了有利环境。许志勇的研究指出,“ BIM 技术可以优化水资源配置,降低工程风险” [1],这一价值在新发展阶段将得到更充分体现。

政策支持持续强化构成首要发展机遇。2025 年住建部发布的《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重大水利工程全面应用 BIM技术,并配套专项资金支持。各地相继出台的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将水电工程BIM 应用列为重点任务,推动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合力。这种政策驱动不仅加速技术推广,更促进跨部门协作机制建立,为BIM 全生命周期应用扫除制度障碍。

技术融合创新开辟全新应用场景。当前BIM 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与云计算结合构建协同工作平台,解决偏远地区网络条件差导致的模型共享难题;二是与物联网集成实现施工实时监控,通过传感器数据与BIM 模型的动态交互,提升大坝浇筑质量管控水平;三是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智能审图系统,自动检测设计冲突并生成优化建议。LI Yinan 的研究表明,这种技术融合“ 在提升项目质量、降低成本和改善协作效率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

行业标准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25 年中国水利工程协会发布的《水电工程BIM 实施标准》首次统一了建模精度、数据交换等关键技术要求,填补了行业空白。标准实施后,设计单位的三维地质模型与施工单位的进度模型可实现无缝衔接,大幅降低模型转换成本。同时,水电行业专属构件库的建立,使水轮机、闸门等专业设备的建模效率显著提升,为BIM 技术普及奠定基础。

市场应用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随着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速和常规水电改造项目增多,业主对数字化交付的要求日益严格。EPC 总承包模式推广促使承包商主动应用BIM 技术提升竞标优势,运维阶段资产管理的数字化需求也倒逼建设期 BIM 应用深化。ZHAOGuixin 指出,这种市场需求使BIM 技术“ 在土木工程发展趋势中扮演重要角色” ,水电工程领域同样呈现这一特征。

3 结论

基于前文分析,BIM 技术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提升空间。当前技术在设计阶段实现了三维协同建模与地质可视化,施工阶段通过4D 模拟优化了进度管理,运维阶段则初步建立了数字化资产管理系统。这些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工程管理中信息割裂、协调困难等问题,提升了工程质量和效率。然而,受限于行业标准不统一、专业协同难度大等技术瓶颈,BIM 技术尚未充分发挥其全生命周期价值。

参考文献

[1] 许志勇.基于BIM 技术的水利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2025,(2):001-004.

[2] 任杰.基于BIM 技术的水利水电工程结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4,(11):077-080.

[3] 杨曼.BIM 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实践应用研究[J].《水上安全》,2024,(16):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