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学习心理问题干预研究
魏王杰
云县涌宝完全中学 675800
引言
当前初中物理教育正围绕核心素养推进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但实践中,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常被忽视,负面心理问题不仅影响知识吸收,更成为素养提升的隐性阻碍。现有研究多侧重教学策略优化,对心理问题的系统性干预较少。因此,深入剖析初中生物理学习心理问题,探索适配核心素养培养的干预路径,成为推动物理教育改革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课题。
1 初中物理学习存在的心理问题
1.1 学习焦虑问题
源于学科特性与学习体验的双重压力,且随学习进度加剧。物理知识抽象性与逻辑性强,如力学受力分析、电学电路动态变化等内容,需学生具备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转换能力,部分学生因无法快速适应,在课堂听讲与课后解题中频繁遇阻,逐渐积累焦虑情绪。教师对难题过度强调、同学间成绩对比,也会加重心理负担。具体表现为课前担心听不懂、课中注意力不集中、解题思路中断,甚至课堂或考试前出现失眠、心悸,严重影响学习效率与核心素养发展。
1.2 自信心不足问题
能力认知偏差与反馈缺失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基础学生中均有体现。基础薄弱学生多因长期学习受挫,小学科学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初中基础内容理解缓慢,跟不上教学节奏,逐渐认为自己缺乏物理天赋,放弃主动尝试。基础中等学生也易因局部困难陷入自信危机,如学习浮力、压强等综合性章节时,因无法掌握知识关联导致解题正确率下降,怀疑自身能力。自信心不足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不敢发言、不愿实验,阻碍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培养,与核心素养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脱节。
1.3 学习动机缺乏问题
被动学习与兴趣衰减,核心是学生未建立物理学习与自身发展的关联认知。外部因素上,部分教师教学方式固化,以讲解、例题训练、习题巩固为主,忽视物理与生活联系,如讲解物态变化时仅罗列概念规律,未结合生活场景,导致学生认为物理枯燥无用,缺乏主动学习意愿。内部因素上,动机缺乏与目标模糊相关。初中生对核心素养认知不足,不明确物理学习对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仅将其等同于应付考试,考试压力缓解后便失去动力。
2 面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学习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2.1 心理疏导干预:缓解焦虑,重建认知
心理疏导需围绕情绪调节与认知重构,结合物理学习场景帮助学生缓解焦虑、建立理性认知。对性情绪疏导活动,在班级设立物理学习心理角,每周安排固定时间,由教师或心理辅导员与学生一对一沟通,引导学生倾诉焦虑点,并通过情绪 ABC 理论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焦虑源于负面认知而非知识本身,调整心态。结合教学过程进行认知重构,如讲解难度大的知识点时,教师提前告知学生这类知识需多轮理解,降低心理预期;学生解题出错时,避免指责,引导分析错误原因,将注意力从错误转移到改进,帮助建立错误是学习机会的认知,为核心素养培养扫清心理障碍。
2.2 成就激励干预:增强自信,激发动力
成就激励以创造成功体验为核心,通过分层任务、多元评价帮助学生积累成就感,增强自信、激发动机。基础薄弱学生完成基础型任务,如正确画简单电路图、复述基础定律;中等学生完成提升型任务,如分析电路故障、用定律解释生活现象;优秀学生完成挑战型任务,如设计实验方案。让每个学生在适合的任务中获得成功,重建自信。评价方式上突破唯成绩论,构建多元体系,除考试成绩外,增加实验操作、课堂参与、探究报告等评价维度。通过及时正向反馈,让学生感受到努力被看见,增强自信,为核心素养培养注入动力。
2.3 情境创设干预:关联生活,培养兴趣
情境创设立足物理与生活联系,通过具象化、生活化场景让学生感受物理实用价值,培养兴趣,契合核心素养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目标。课堂教学中从生活现象导入新知,如讲解压强时以坐沙发与硬板凳的差异、滑雪板设计为情境,让学生带问题探索。结合核心素养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维度,设计生活实践任务,让学生课余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记录分析原理形成日志;情境创设让物理学习更生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服务生活的认知,从根本解决动机缺乏问题,推动核心素养发展。
结语
针对初中物理学习中的焦虑、自信不足、动机缺乏等心理问题,提出心理疏导、成就激励为破解素养培养中的心理阻碍提供路径。这些策略不仅能帮助学生改善学习心理状态,更能助力物理教育改革落地。未来可进一步优化策略的普适性,推动其在更多教学场景应用,持续为提升初中生物理核心素养与综合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晓斌.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分析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4,(01):30.
[2]袁立银. 初中物理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构建策略[J].学周刊,2025,(27):116-118.
[3]刘杰.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25,(1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