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科书中的创造性转化
黎书昶
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中心小学 527528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活动不可或缺的参考,在这方面,二十四节气不仅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一环,更为古代文化的持续与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根基。本文初始阐述了节气文化的概念,探讨了它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及其在教育教材中的创新性质和重要性。紧随其后,研究着重分析了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对节气文化进行创新转换的策略与实施方式,目的是为研究节气文化的新型创新转换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创造性转化;节气文化
一、节气文化概述
(一)节气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首先,二十四节气文化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谓传统文化,它是一个民族在悠久历史沉淀下,孕育出的独具风貌的思想模式、价值理念、伦理标准、行为准则以及文化象征的综合体。而谈及节气文化,则是依据太阳年周期性的运动规律,把365天分作24个时段,来标志和庆祝万物更迭与人们生活的关键时刻,并且诞生了诸多色彩斑斓的节日习惯、民间传说与深厚文化底蕴。节气文化凭借其特有的时间感知、对环境的洞察以及特定的生存方式,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显著地位。
其次,二十四节气文化映射出古代智慧与深厚价值观,传承了历代文化沉淀与人文精神。它凝聚了历史长河中人类慧根与伦理观的精华,将宇宙变化的规律与民俗习惯巧妙融合,既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共存,也弘扬了崇尚自然的观念。
最后,节气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文化现象不但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还承载着深刻的历史积淀。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就必须通过教育及各种文化形态,使之深植于公众的日常生活乃至价值观之中。
(二)节气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创造性转化的意义
节分习俗在我国古代文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内含宇宙天象、气候变化、耕作习惯等诸多因素,映射出古人对时序变迁的感悟与领悟。小学阶段的积极探索节分文化不仅能够深化他们对于本民族传统的归属感与荣誉感,也能促进其文化创新能力的发展。节分文化汇聚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地理信息、传统传说及民间风情,其在课程内容中的融合能有效扩展学子们的知识领域。深入研究和理解节分文化,学生们便能丰富个人的语汇宝库和阅读资源,进而提升他们的文学修为。
二、节气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创造性转化的方式和策略
(一)结合多媒体认识节气现象,感受节气变化
四季转换遵循一定的周期,全年共有二十四个节令,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大季节。每个节令至下一个节令的转变微妙,而季节与季节的过渡则格外鲜明。因而,当教师进行四季主题的教学活动时,得以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现四季更迭给学生看。教师能够借用网络资源的高清晰度照片来直观呈现教学大纲里的四季景象,诸如新绿的草地、蓬勃的荷叶、黄橙的稻穗、银装素裹的雪人等等。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节气特性后,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与其展开互动。建立在线教育或网站平台,让学生有空间进行即时交流,分享各自关于节气的体验、理解及观察,促进同学间的讨论与互动。这样的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从多维视角和他人经历中对节气现象有更综合的认识。借由网络多媒体的便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元化、立体化的节气教学资源和体验,这不仅促使他们对节气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且强化了对节气现象的感知与认识。而且,网络多媒体的运用还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增进他们的参与度和探索动力。
(二)结合虚拟软件挖掘节气规律,阐述节气原理
在传授节气文化知识时,教师不单需要指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节气现象,更应引导他们掌握其运作规则并明白其背后的科学原则。诸如《火烧云》这类的小学语文课文能够作为一个途径來探讨和解释节气的运行机制。借助现代化的气象仿真软件,教师可以辅助学生深刻领会节气运动的规律性和其科学根据。例如,通过天气仿真软件,教师可以针对教材里提到的“火烧云”的观测时间和位置,模拟出相应地区夏天的气象状况,以此来实现教学目的。该软件能够抓取包含气温、风速和湿度在内的夏日气象信息,进而模拟云彩的外观及其移动路径。学生便可通过模拟成果获得洞察,领悟大气现象和自然地理条件如何作用于晚霞的生成过程,并由此理会晚霞与季节变换、气候条件间的联系。
其次,学生能通过电脑程序模拟出不同时节的天气资料,从而观察到季节交替对云彩形状与频率所产生的作用。这样的模拟揭示出,火烧云的出现与天气状况及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夏日、晴朗天气、日暮时分是火烧云生成的三大关键因素。由此,学生能够把气象仿真软件的实验数据和二十四节气的更替联系在一起,深化对节气律动的认识。基于观测和模拟得到的数据,学生能独立归纳火烧云与节气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深究节气的原理。
(三)结合文学作品分析节气文化,感受节气氛围
晚唐诗人白居易在其晚年创作的名篇《暮江吟》,透过文字绘制了秋季傍晚的宁静景致,营造出一幅素净凉爽的意境。诗篇中提及“九月初三夜”,实际是指古代按农历计算的九月第三天夜晚。往往这个时间点靠近中国传统的节气“寒露”,标志着深秋时节的到来。天气逐渐变得凉爽,空气湿润,露珠满地,使得诗中描写的露水仿佛珍珠般熠熠生辉。而在这一天,月亮较平日提前升空,形状像一张悬挂于天际的弓,由此生出了“月似弓”之美称。诗人还捕捉到了日暮时分的迷人光影,落日的余晖洒在河面上,近处的水呈现出深浓的红色,而远处则显得清澈见底,由此形成了“瑟瑟红光”之景象。诗人的笔触巧妙地将自然风光与季节的习俗融为一体,展现出秋季之韵和时令的风采。这样的描绘手法赋予了读者宛如亲历其境的体验,并突出了季节转换的审美价值。
(四)讲述农耕节气,研究实用价值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体现了气象变化的特征,亦是古代计时的方法,而且在农业耕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农活如春播和秋收、种植黄瓜和豇豆等,都得依据节气的更迭来安排。再者,节气文化能够帮助人们推断未来的气候走向。例如,雨水这一节气常意味着降雨的增加,小寒则通常暗示着冷空气的到来。农人通过观察及继承这门文化的精髓,能够预估即将到来的天候变化,并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除此之外,节气文化也有益于农民安排日常生活及维护身体健康。在传统的节气文化中,每一个节气都与调养身体和饮食习惯相联系,农人得以依据节气文化的智慧,规划日常的作息和饮食习惯。
(五)宣传节气文化,开展活动比赛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育中,推广二十四节气文化且实施相关主题活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借助推广这一传统文化,能促使孩童深入理解及承袭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并在美学鉴赏、创新理念以及文化自豪感方面对其进行培育。同时,落实关于节气文化的口才演说及美术绘画比赛等形式的活动,亦能有效提振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感,促进其语言组织能力与创作力的进步。
实施以节气为主题的口语表述赛事,对于激发学生语言沟通技巧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相关的演讲竞赛,让他们选定一个吸引他们的节气,开展详尽的探讨后进行发言。这个过程不仅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也能够提升他们的口语交流和公众演说的技巧。在演说活动中,教师能提供必要的辅导和评价,协助学生进一步增进自己的表述技巧。另一方面,通过举办节气文化的绘画竞赛来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涵养也同样有效。要求学生挑选一个节气,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创意绘画。学生可以利用画笔来表现节气的精髓与特色,展现出他们对于节气的洞察和感受。
三、结论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底蕴在小学课育阶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把它融合到国文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不但能够促进学童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热衷程度,亦能够提升他们的审美兴趣和文化素质。然而,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保守和革新的过程中,我们仍旧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为了能够有效继承与推广这些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持续进行探究和创新,同时寻求更为适宜的策略和路径。面向未来的学术研讨应更多地聚焦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育人理念相融合,进而适应社会演进和学生成长的双重需要。
参考文献
[1]闫建敏,梁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科书中的创造性转化——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节气文化”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03):97-105.
[2]马小改.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10):42-43.DOI:10.16586/j.cnki.41-1033/g4.2021.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