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作者

朱春燕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四川省眉山市 620000

引言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多元化,不仅注重专业技能更看重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面临着如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沉淀,其中蕴含的道德规范与处世哲学及思维方式与现代职场所需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结构存在诸多契合点。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推动文化自信建设,另一方面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解决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通过文献梳理与问卷调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系统探讨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在关联,揭示传统文化对提升就业能力的积极作用并提出实践路径建议。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关联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当代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精神成果,包含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道家的天人合一及墨家的兼爱非攻以及法家的以法治国等思想体系。这些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其追求明德与厚德载物的道德思想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知行合一与格物致知的实践理念促进能力培养,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助力人际沟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专业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些核心价值观念,在现代职场中找到了契合点使得其在人才培养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就业市场中赢得并保持就业岗位的综合能力,主要由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及职场适应力和发展潜力等要素构成。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态度及职业形象是就业能力的基础,专业技能涵盖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操作技能熟练度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构成就业能力的核心,职场适应力则体现在沟通协作与人际关系处理及环境适应等方面是就业能力的关键,发展潜力则表现为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及职业规划能力决定了长期职业发展的上限[1]。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整体框架,在当前“ 互联网+” 和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雇主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技能型向复合素质型转变使得就业能力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元。

(≡) 优秀传统文化与就业能力的契合点分析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存在多重契合点,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责任勤勉精神与现代职场所需的职业道德高度一致,儒家的修己以敬与正心诚意理念有助于培养专业自信和良好职业形象,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对职场人际关系的处理提供了智慧指引,传统匠人精雕细琢的工作态度与现代工匠精神一脉相承促进专业技能的精进,古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方法培养了系统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传统文化崇尚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对职业发展潜力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这些契合点表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文化遗产更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精神资源,通过梳理这些契合点能够为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使传统智慧服务于现代职业人才培养。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中的职业道德观对职业态度的塑造

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职业道德思想对高职学生职业态度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儒家诚信为本的理念强调在职业活动中恪守诚实守信原则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仁爱思想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在职场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义的精神要求在职业行为中坚守道义不做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墨家的兼爱与非攻思想教导学生在职场中平等对待他人反对恶性竞争,道家的清静无为则助力学生保持职业操守不被外界诱惑所动摇。这些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职场要求的敬业精神与团队意识及责任担当高度契合,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行为规范,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高职学生能够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更为稳定的道德判断力和更强的职业认同感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儒家“ 修身” 思想对职业形象的提升

儒家“ 修身” 思想强调个人品德修养与形象塑造对高职学生职业形象的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念将个人修养置于首位,启示学生职业发展始于自我完善,正心诚意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诚恳态度对待工作,克己复礼引导学生自律自省在职场中恪守规范[2]。这些思想有助于高职学生形成内外兼修的职业形象,在内在素质上培养责任心与专注力和执行力,在外在表现上注重礼仪举止与言谈得体及形象专业,儒家强调的君子不器理念则启示学生在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培养人文底蕴和审美能力塑造全面发展的职业形象。在当今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形象与企业文化契合度的背景下具备良好职业形象的高职毕业生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因而将儒家“ 修身” 思想融入高职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形象和职场竞争力。

(三)中庸之道对职场人际关系的调适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学生处理职场人际关系提供了宝贵智慧,中庸强调“ 执两用中” ,提倡在各种关系中寻求平衡点避免走向极端,这种思想指导学生在职场中既不盲目顺从也不固执己见而是通过理性判断寻求最佳处事之道,和而不同的理念教导学生尊重多元观点在团队合作中求同存异,礼之用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在职场交往中注重和谐同时遵守规范。中庸之道还包含情绪调控的智慧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帮助学生在职场压力下保持情绪稳定理性应对各种人际冲突,这些传统智慧与现代职场所需的沟通协调与团队合作及冲突管理能力高度契合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职场环境中灵活应对各种人际挑战,通过学习中庸之道,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组织文化构建良好的职场人际网络从而提升职业发展空间。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作用

(一)传统匠人精神对专业技能培养的启示

传统匠人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宝贵的职业理念对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具有深刻启示,古代匠人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强调对作品的极致追求激励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断超越自我,守正创新的工艺理念教导学生在遵循专业规范的基础上寻求创新突破,敬业乐业的职业情怀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与尊重[3]。传统匠人通过“ 师徒传承” 的方式学习技艺启示现代高职教育重视“ 传帮带” 的实践教学模式,匠人们不疾而速的学习态度则引导学生避免浮躁踏实积累专业技能。这些传统匠人精神与现代职业教育追求的职业能力与职业认同及职业精神高度契合为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精神指引,在产业升级和制造业转型的背景下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毕业生更符合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因而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 古代博学多才思想对复合型能力发展的促进

古代博学多才思想强调知识的广泛积累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对培养高职学生复合型能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古人文武兼修的教育理念启示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拓展跨学科知识培养多元能力,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体现了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引导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方法论培养了系统思维和知行统一的实践能力。古代士人经世致用的思想告诉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格物致知的理念则强调通过实践获取知识与现代高职教育的实训教学理念相吻合。这些博学多才思想与当今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度契合有助于高职学生突破单一技能限制,形成专业知识与通用能力并重的复合型能力结构,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具备跨界能力的高职毕业生更容易适应不同岗位需求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传统自省思维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文化中的自省思维是一种深刻的思考方式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儒家吾日三省吾身的反思传统鼓励学生定期审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发现问题并寻求改进,道家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启发学生从相反角度思考问题打破常规思维局限,禅宗明心见性的顿悟方法则引导学生在深度思考中获得创新灵感[4]。传统思维中兼容并蓄的态度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思维有助于吸收不同领域的创新元素,温故而知新的学习理念强调在传承中创新避免闭门造车,这些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创新教育强调的批判性思维与发散思维及跨界思维相通,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职场的核心竞争力,具备创新思维的高职毕业生能够在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中提出新见解与新方法,更好地适应知识更新和技术迭代从而在职业发展中保持持续竞争力。

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实践途径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合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课程设置方面可将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如在设计类专业中融入传统图案和审美理念,在工科类专业中渗透匠人精神和技艺传承,教学方法上采用传统文化中因材施教的理念,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借鉴经师人师的理念,教师既传授专业知识又注重价值观引导,教学内容设计需注重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避免生硬拼接,如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融入传统诚信为本理念,在服务类专业中渗透仁爱思想,教学评价体系应同时关注专业技能和传统美德的养成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这种融合策略既能增强专业教育的人文底蕴又能使传统文化焕发当代生命力,使得高职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符合职场需求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植入

校园文化建设是传统文化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载体,物质文化层面可在校园环境中融入传统建筑元素与文化符号及艺术作品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设置传统文化展示区与非遗工作室等特色空间让学生在日常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制度文化层面将传统礼仪规范融入校规校纪,在学生日常行为中培养尊师重道与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建立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制度形成文化传承机制,行为文化层面组织传统文化社团与工匠精神培养工作坊等学生组织,开展剪纸书法茶艺等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举办传统文化讲座与经典诵读比赛和职业精神论坛等活动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些措施通过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使传统文化成为高职学生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社会实践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

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体验传统文化与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平台。校企合作方面可选择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如传统工艺企业与文创产业园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作开展“ 师带徒” 项目传承工匠精神和技艺,社区服务方面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如为社区居民开展传统节日文化展示与非遗技艺教学等志愿服务在服务中培养责任意识和沟通能力,文化考察方面组织学生赴传统文化场所如博物馆古镇非遗基地等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撰写考察报告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5]。职业导向方面引导学生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创业资源,如传统手工艺与饮食文化及养生理念等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培养职业规划能力[6]。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数字化手段与传统文化教育创新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创新平台和工具使传统文化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多元互动,虚拟现实技术可重现传统工艺制作场景,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直观理解传统匠人的精湛技艺,增强现实应用能够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叠加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学生创新灵感。移动学习平台使传统文化学习碎片化常态化,学生可利用碎片时间接触传统文化精华形成持续学习习惯,大数据分析有助于个性化推送传统文化资源,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和兴趣倾向提供定制化学习内容,人工智能技术则能模拟传统师徒互动模式提供即时反馈和指导,这些数字化教育创新不仅提高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更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培养数字素养和创新思维,从而增强其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传统智慧与现代技能的双向赋能。

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表明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责任勤勉等价值理念,有助于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格物致知的探索态度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中和思想和礼仪规范有利于职场人际关系的处理,辩证思维和创新精神则为职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职教育体系不仅能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更能培养出既具备现代职业技能又富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专业领域传统文化融入的差异化策略,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提供更多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刁连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功能与实践路径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 (11): 78-80.

[2]吕晨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J]. 中原文化与旅游, 2024, (14): 49-51.

[3]张华泉, 王楠, 范筠娜.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J]. 中国大学生就

业, 2024, (10): 87-93.

[4]桂晶晶, 谢宇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就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