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生态恢复技术与应用

作者

范朋 鄂玉峰 方齐

内蒙古大杨树林业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 165456

摘要:本文系统阐述了大兴安岭火烧迹地生态恢复的综合技术体系,涵盖卫星遥感与GIS技术、无人机技术、生物技术、生态修复工程及智能监测管理五大模块。通过高分卫星遥感与GIS的空间分析实现火烧迹地的精准监测与规划,利用无人机获取高精度数据并完成播种养护作业,结合基因工程培育抗逆性种苗、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促进植被恢复。工程措施强调客土改良、乡土树种种植及水土保持工程,智能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实时采集数据并支持大数据分析与公众参与。该技术体系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了火烧迹地科学化、高效化的生态修复,为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大兴安岭火烧迹地;生态恢复;卫星遥感;无人机技术;生物技术;土壤改良;智能监测

引言

大兴安岭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森林资源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及碳汇功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频发的火灾导致火烧迹地生态系统退化,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亟需科学的生态恢复技术体系。传统恢复手段存在监测精度低、作业效率不足及缺乏长期适应性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套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技术、生物工程与智能管理的综合技术方案。

一、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应用

1. 火烧迹地监测与评估

-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如高分系列卫星)对大兴安岭火烧迹地进行实时监测,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通过分析不同波段的反射特征,准确识别火烧区域的范围、边界以及火烧程度。

-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将遥感影像与地形、植被等基础地理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建立火烧迹地数据库。对火烧迹地的面积、坡度、坡向、海拔等地理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和统计分析,为后续生态恢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恢复方案制定与规划

- 基于 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火烧迹地进行适宜性评价。考虑土壤条件、水源分布、植被类型等因素,划分不同的恢复区域,如优先恢复区、次优先恢复区和自然恢复区等。

- 利用 GIS 制定生态恢复规划图,明确不同区域的恢复目标、措施和时间安排。例如,在水源附近且土壤条件较好的区域规划种植水源涵养林,在坡度较缓的地段规划经济林或生态林等。

二、无人机技术辅助调查与作业

1. 详细调查与数据采集

- 运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多光谱传感器等设备,对火烧迹地进行低空飞行拍摄和数据采集。获取更为精细的地形地貌、植被残体分布、土壤裸露情况等信息,弥补卫星遥感在局部细节上的不足。

- 通过无人机采集的多光谱数据,可以分析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等指标,为精准选择植被恢复物种和制定施肥、灌溉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2. 播种与植被养护作业

- 改装无人机用于植被恢复播种作业,提高播种效率和均匀性。将适合当地生长的草种、树种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装载在无人机的播种装置中,根据预先设定的飞行路线和播种参数,在火烧迹地进行精准播种。

- 在植被生长初期,利用无人机进行浇水、施肥等养护作业。配备专用的喷洒设备,根据植被生长需求和土壤水分、养分状况,精确控制灌溉水量和施肥量,确保植被的正常生长。

三、生物技术促进植被恢复

1. 优良种苗选育与培育

- 针对大兴安岭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利用生物技术开展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所需的优良种苗选育工作。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手段,培育出具有抗逆性强(如抗旱、抗寒、抗病虫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广的树种和草种。

- 建立组织培养实验室,对筛选出的优良品种进行快速繁殖,为大规模植被恢复提供充足的优质种苗。同时,对种苗进行质量检测和检疫,确保种苗无病虫害携带,提高植被恢复的成功率。

2. 微生物菌剂应用

- 研究和应用适合大兴安岭火烧迹地的微生物菌剂,促进土壤改良和植被生长。例如,接种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等有益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

- 引入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和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同时,菌根真菌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

- 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例如,应用生根粉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使用生长延缓剂控制植物的生长速度,增强植物的抗逆性,防止徒长。

四、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措施

1. 土壤改良技术

- 对于火烧后土壤肥力下降、结构破坏的问题,采用土壤改良技术。如施加有机肥料(如腐熟的农家肥、绿肥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 进行客土改良,在土壤条件较差的区域,引入外部优质土壤,覆盖在火烧迹地表面,为植被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基础。同时,可结合土壤改良剂(如保水剂、土壤调节剂等)的使用,进一步优化土壤环境。

2. 植被恢复技术

- 遵循自然演替规律,采用人工促进植被恢复的方法。根据火烧迹地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植被恢复模式,如乔木林恢复、灌木林恢复、草灌结合恢复等。

- 在乔木林恢复方面,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乡土树种,如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等,采用植苗造林或直播造林的方式进行。在造林过程中,注意合理密植,保证树木的生长空间和光照条件。

- 对于灌木林和草灌结合的恢复模式,选择一些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如沙棘、胡枝子、紫花苜蓿等。采用撒播、条播等方式进行种植,同时加强后期的养护管理,确保植被的成活和生长。

3. 水土保持技术

- 为防止火烧迹地水土流失,采取一系列水土保持技术措施。在山坡地段修建梯田、鱼鳞坑等水土保持工程,减缓水流速度,增加雨水入渗,减少土壤侵蚀。

- 种植护坡植物,如狗牙根、高羊茅等草本植物,以及刺槐、紫穗槐等灌木,形成植被护坡带,增强坡面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

- 在河流、溪流附近的火烧迹地,设置生态缓冲带,种植水生植物和耐水湿的植物,净化水质,防止水土流失对水体造成污染。

五、智能监测与管理系统

1.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 在大兴安岭火烧迹地建立全方位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包括气象监测站、土壤水分监测点、水质监测站、植被生长监测样地等。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采集气温、降水、土壤湿度、土壤养分含量、水质指标、植被生长状况等数据。

- 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监测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远程监控。为生态恢复效果评估和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2. 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建立生态恢复模型,预测植被生长趋势、土壤肥力变化、水土流失情况等,为科学调整生态恢复措施提供依据。

-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管理决策,如适时进行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确保生态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评估不同生态恢复技术的效果,为后续的技术改进和推广提供参考。

3. 移动终端应用与公众参与

- 开发基于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方便管理人员随时随地查看火烧迹地的生态环境数据和恢复情况。通过应用程序,管理人员可以及时接收预警信息,上传现场照片和数据,实现对生态恢复工作的实时管理和监督。

- 鼓励公众参与大兴安岭火烧迹地的生态恢复工作,通过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向公众发布生态恢复信息和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同时,接受公众的监督和举报,共同推动生态恢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综合运用以上科学技术,能够更加科学、高效地实现大兴安岭火烧迹地的生态恢复,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火烧迹地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和组合各项技术措施,不断优化和完善生态恢复方案,确保取得最佳的恢复效果。

参考文献

[1]欧阳,谢应超,邹广权.火烧迹地林分结构及植被更新研究进展[J/OL].林业科技通信1-7[2025-02-22].

[2]王明怀,崔芳科,吴泽鹏,等.森林火烧迹地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格局[J].林业与环境科学,2024,40(04):1-8.

[3]孔繁花,李秀珍,王绪高,等.林火迹地森林恢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3,(0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