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车载收听成为传统广播媒体的必争赛道

作者

吴媛媛 尚冰洁 张俊

吉林市广播电视台

提及传统广播媒体,百姓的印象是“匣子”、“收录机”。从80年代“三转一响”的必备结婚彩礼之一,到如今不常见的家用电器。终端接收设备的占有量已经说明了时代的变迁。新媒体不断占领舆论阵地,极大地迎合了当下受众的接收习惯。“新媒体加移动客户端”使得传统广播媒体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突出重围,保生存、求发展,成为广播人近年来需要不断攻克的难题。

在私家车数量与日俱增的年代,车辆多、交通压力大,驾驶员行车时间开始逐渐延长,在路面上行驶的过程当中,驾驶员无法观看手机里的视频、图片和文字。即便视频中带有音频,受众却不能单独通过视频中的音频去领会作品的真正内容及意义。与之相比,传统广播媒体的车载收听优势愈发明显,这种纯粹以音频播出为产品的媒体更适合广大驾驶员的收听体验。于是,车载收听成为传统广播媒体的必争赛道。那么,如何迎合市场、迎合听众,更大地争取车载收听的市场份额、更多地培养车载收听的忠实听众成为了我们的新课题。

一、不断分析有车群体的构成,做有针对性的听众调查以适应受众的需求和变化。

我们应逐年分析有车群体的各种属性构成,从性别、年龄、收入、学历、工作等方面去分析。调查研究表明,车载受众中男性占比较大,女性逐年上升;多以中青年为主,中年听众收听习惯较为稳定;行车路线较为固定;收入稳定且中等收入者较多;随着我国多年来“普及义务教育、推广高等教育”的文化教育理念不断深入贯彻,车载收听群体的学历稳步上升,高学历、高认知人群已经占据车载收听的半数以上,更是城市消费的主流群体。

当然,这些元素与数据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广播人需要依照各种元素及时调整节目的风格、内容,做到应时、应需。广播媒体决策者更要依照市场需求,把各类节目排兵布阵放在各个恰当的时间点位。例如:早高峰的节目应活泼明快,外有气氛、内有内涵。由于堵车的情况时有发生,驾驶员心态焦虑,广播节目应避免沉重及过于深刻的教育内容,应选择一些轻松的咨询、音乐、话题、互动,并结合实时路况信息等正能量的内容进行播报,提升受众的收听体验。

二、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意识,塑造新的广播模式。

在国家文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新媒体的业态和接收模式、消费模式逐步形成、迅猛发展。放眼新媒体,同样拥有着较高水准的制作方式、吸睛的作品内容、丰富的资源及较高的市场份额。在此前提下,传统广播媒体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抱残守缺,应把握时代脉搏、发挥优势,用自身权威的资源、高超的策划能力、创新的思维、多元的内容与新媒体密切合作,寻求更广阔的发展。

精良的节目应在各个平台上出现,以扩大社会效益。由于传统广播媒体从队伍管理到人员素质等各方面水平普遍较高,产出的节目从声音、内容、底蕴、意义上都有较强的优势。应当将节目终端收听形式释放,车载收听并不局限于车载收音机,还可以拓宽渠道,利用各种较大收听、收看体量的网络APP进行同步播出。如蜻蜓、喜马拉雅、微信、抖音、快手等。不仅能加强与受众的进一步的互动,更能将线上节目和线下活动娱乐化、快餐化、商品化。同时,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能拓宽广告及活动出口。传统广播媒体的固有广告客户如食品类、通讯类、家居类、金融类、服务类等均可以复制搬运到新媒体当中,使广告投放量大幅度增长。传统广播媒体的运营将与受众和广告客户的需求度达到高度统一并提升传统媒体的自身影响力。

三、发掘自身优势,加大车载收听的市场份额。

地方广播媒体由于根植于一方百姓,地域性强、互动性强、时效性强,拥有一批忠实听众,这是地方广播的核心竞争力。在车载收听的情景中,节目内容和地方百姓息息相关。从每日天气到实时路况,从地方时政信息到地方法律法规的解读,从买卖信息到升学就业、从城镇名人到草根人物的讲述等等,无一不贴合受众的生活,甚至关系到受众的切身利益。车载收听的节目内容中,要避免与新媒体的同质化竞争,要亮出优势、打出差异、提升功能。加强与部门合作、加强与商业组织的合作势在必行。同时,降低参与门槛限制,通过各种通讯及网络平台,扩宽受众的沟通渠道,促进电台与受众的动态关系,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将每一位受众当下最关心、最难办的事征集过来,为其真诚服务,做实事、做好事,才能够赢得车载收听受众的真心喜爱与长久的锁定。

传统广播媒体历经百年风雨,从曾经的辉煌到面临转型与突围,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发生变化的时刻,电台生产方法、传播方式、经营手段等各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不断调整自身样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从单维到多维,在打造平台、拓展市场的前提下,发挥传统广播与车载收听的协同互补性是需要广播人深度挖掘和持续思考的课题,以促进传统广播保持活力、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