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提升初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作者

魏文华

长春市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第三中学校

摘要:初一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关键环节,其教学有效性直接关系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法治观念养成。本文从创设教学情境、注重课堂互动、强化实践应用三个维度出发,探讨提升初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旨在构建生动活泼且富有实效性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认知理解,内化道德法治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一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情境创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夯实初一道德与法治教学基础

初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决定其教学必须摆脱枯燥说教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且贴近现实生活情境,让抽象概念具体化、让复杂问题简单化、让枯燥内容生动化。教师应当结合时事热点设计问题情境,例如围绕社会新闻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公民责任与义务;或借助学校日常生活场景,如校园欺凌、班级自治等话题,创设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讨论空间。多媒体技术运用也为情境创设提供便利条件,教师应当通过精选视频片段、新闻报道或动画短片等形式,将教材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在视听感受中获取知识信息。案例教学作为情境创设重要手段,使学生在具体事例分析中领悟道德与法治价值,如通过分析见义勇为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思考责任担当与社会公德;通过讨论校园欺凌处理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权利保护与规则遵守重要性。

情境创设需要注意与学生生活经验连接,避免脱离实际陈词滥调。教师应充分考虑初一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选择贴近他们生活世界素材,使情境具有亲切感与代入感。同时情境设计应突出问题导向,设置认知冲突或价值判断难题,激发学生思考欲望与求知动机。值得强调,情境创设目标不仅在于吸引注意力,更在于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价值判断力。因此,教师需要把控情境展开过程,确保讨论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关注现象表象又探究本质规律,引导学生在解决情境问题中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正确价值观念。

二、注重互动深化认知,优化初一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

课堂互动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核心策略,旨在构建开放包容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体性,促进深度思维发展。互动教学打破传统知识传授单向模式,使课堂成为思想交流平台与价值共建场所,互动过程中学生不再作为被动接受者,而是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与知识建构主体。师生互动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思维拓展与深入;生生互动则借助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会等形式,培养合作精神与批判思维。高质量互动应注重开放性问题设计,避免简单是非题,代之以情境分析题、价值判断题与解决方案设计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教师应创造平等对话氛围,鼓励不同观点表达,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质疑与回应,形成良性思维碰撞。

以七年级上册开启初中生活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角色转换互动环节探索初中生活适应问题。课堂伊始,教师呈现初中生活场景图片,引发学习兴趣;随后组织“我眼中初中生活”头脑风暴,学生自由分享对初中学习生活期待与忧虑。接着进入核心互动环节——角色体验馆,全班分组扮演不同角色:适应良好学生、学习困难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学生等,每组根据角色情境卡片进行情境模拟与问题解决。例如学习困难组模拟面对繁重课业压力情境,人际关系组模拟班级融入障碍情境。各组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学生心理状态,并集思广益提出解决方案。随后转入专家会诊环节,各组互换角色,为他组问题提供建议。教师引导讨论聚焦自主管理、时间规划、人际沟通等核心适应能力,通过追问为何这些能力对初中生活重要如何在日常学习中培养这些能力等问题,促进思考深化。这一互动设计使抽象适应问题具体化,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受初中生活挑战,在方案讨论中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在互帮互助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最终形成积极应对初中生活态度与必要能力准备,体现了互动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育人功能。

三、强化实践内化素养,提高初一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

实践活动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关键环节,承载着知识向能力转化、观念向行为内化重要使命。实践教学突破传统课堂限制,拓展教育空间与时间维度,构建起完整育人体系。实践内化过程需遵循认知—情感—行为递进规律,先让学生理解概念,再通过情境体验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引导行为习惯养成。实践活动设计应体现层次性与系统性,从课内微实践、校园主题活动到社会实践考察逐步深入。课内微实践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环节,能在课堂有限时空内创造实践机会;校园主题活动如班级管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等项目,拓展实践广度与深度;社会实践考察则将学习场域延伸至真实社会环境,增强实践真实性与挑战性。实践内化关键在于反思提升机制建立,教师需设计结构化反思框架,引导学生从“做了什么”“感受如何”“获得哪些启示”“未来如何应用”等维度进行系统思考。

以七年级下册自信给人力量为例,实践教学设计应当围绕自信建设营主题展开。课堂学习基础上,教师策划为期两周自信建设工程实践项目,全班学生组成多个实践小队。第一阶段为自信故事会,每位学生通过采访家人、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身边人或名人克服困难、建立自信事例,制作自信故事卡并在班级内展示交流。第二阶段为自信挑战赛,教师指导学生识别自身不自信区域,如公开演讲、才艺展示或体育挑战等,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自信成长计划,设置阶梯式目标,记录每日挑战过程与心态变化。团队成员间相互鼓励支持,共同见证成长历程。第三阶段为自信体验馆,各小队根据实践主题设计互动体验环节,如生涯规划站引导同学探索职业兴趣与能力;感恩墙帮助认识自我价值;挫折模拟区体验面对失败重建自信过程。实践活动结束后举行自信成长分享会,学生通过演讲、小品、海报等多种形式呈现实践成果。教师组织反思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信与自大区别如何建立健康自信自信对人生发展意义等核心问题,帮助学生将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提升初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从情境创设、互动教学与实践内化三个维度综合发力。通过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奠定学习基础;通过深度互动促进认知建构,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内化价值观念,提升教育成效。这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教学体系。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反思改进,打造真正富有生命力道德与法治课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田雨.浅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J].科研成果与传播, 2024(1):0072-0075.

[2] 李大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J].电脑爱好者(校园版), 2023(1):43-45.

[3] 曾玉红.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电脑校园, 2023:9962-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