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传染性肝病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分析
田华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北京市 100071
作者简介:田华,男,本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主治医师,肝病方向。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传染性肝病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其对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传染性肝病患者,实施综合管理模式,包括疾病知识教育、心理健康干预、生活方式管理和治疗依从性管理。观察并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疾病认知率和治疗依从性。结果 干预前患者的疾病认知率为80.83%(97/120),干预后提高至92.50%(111/120)(χ²=7.0673,P=0.0078)。治疗依从性方面,干预前总依从率为69.16%(完全依从41例,一般依从42例,不依从37例),干预后总依从率提高至89.16%(完全依从49例,一般依从54例,不依从17例)(χ²=14.5516,P=0.0001)。结论 慢性传染性肝病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和治疗依从性,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慢性传染性肝病;管理模式;疾病认知;治疗依从性;健康教育
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中慢性传染性肝病是一个重要挑战。据统计,全世界慢性乙肝、丙肝感染者已超过4亿,每年因此病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1]。慢性肝病患者往往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质量下降,因为疾病的长期进展、治疗周期长以及传播风险。因此,如何优化慢性感染性肝病的管理模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使其依从性得到优化,就成了临床重点研究的问题。该研究选取了慢性感染性肝病患者在医院进行科学的管理模式,并对患者的影响进行评估,以期提供更为有效的疾病管理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传染性肝病患者,患者年龄22-68岁,平均(51.26±1.28)岁。其中男性72例,女性4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传染性肝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等)的诊断标准,并自愿接受疾病管理干预。本研究已获得所有参与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方法
本研究实施的慢性传染性肝病管理模式包括以下四个核心部分:
(一)疾病知识的宣教;通过讲座、面谈、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将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治疗方案等基本知识普及给患者。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提供个性化的用药指导,帮助患者正确理解治疗方案,避免错误用药,尤其是在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上因误解或疏忽造成的错误用药规律用药,避免随意停药,降低抗药风险。
(二)心理卫生干预;考虑到慢性感染性肝病患者常因疾病的长期性和传染性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本研究采用抑郁症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测评(对出现负面情绪的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疏导,通过患者交流会、成功案例分享等方式,帮助患者正确认知疾病,改善心理状态,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增强依从性,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
(3)生活方式管理:在饮食管理上,提倡高蛋白质、低糖饮食,限制摄入酒精、高盐食品,减轻肝脏负担;同时,建议患者适当增加锻炼,如快走、瑜伽、太极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低强度锻炼。其次,指导病人保持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保证每天有充分的休息,有助于恢复肝脏,维持机能。
1.3观察指标
(1)疾病认知水平: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对疾病传播、预防及治疗方案的认知率。
(2)依从性评估:根据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并统计总依从率。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资料用SPSS26.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偏差(±s)为计量单位,并进行t检验;计量数据以%为计量单位,并进行χ2检验。判断两组数据有无明显出入( P<0.05)。
2结果
2.1疾病认知水平
管理模式实施前患者的疾病认知率为80.83%(97/120),实施后提高至92.50%(111/1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8),见表1。
2.2治疗依从性
管理模式实施前:完全依从41例,一般依从42例,不依从37例,总依从率69.16%。管理模式实施后:完全依从49例,一般依从54例,不依从17例,总依从率提升至89.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具体数据如表2。
3讨论
慢性感染性肝病,如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等,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人群超过4亿,并导致大量肝硬化、肝癌病例的发生。由于病情进展缓慢,需要长期治疗,患者往往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或治疗依从性不高,造成病情不能很好地得到控制[2]。因此,优化慢性感染性肝病管理模式,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和治疗依从性是关键。该研究通过综合干预措施评估其对疾病认知和依赖程度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管理模式后,患者的疾病认知率从80.83%提高到9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8)。疾病认知水平的提高,说明健康教育干预可以有效地增进患者对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等方面的认识。慢性肝病患者通常由于信息不充分而产生误解,如误以为病毒感染不能控制或治疗周期过长而丧失信心等。患者通过讲座、发放宣传资料、进行个性化辅导等方式,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提高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的意愿。此外,个性化的疾病教育帮助患者明确自我管理策略,包括避免饮酒、保持健康饮食、定期随访等,以利于控制疾病的发生[3]。
综上,综合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慢性感染性肝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治疗依从性。但仍需进一步探索优化长期随访效果的更精细化干预措施,对一些依从性较低的患者提供更多个性化支持。今后的研究可与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相结合,加强远程随访和个体化健康教育,使患者的长期治疗依从性进一步增强,从而达到对慢性感染性肝病整体管理效果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朱恩飞. 慢性传染性肝病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分析 [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 8(24): 191.
[2] 张开洪. 慢性传染性肝病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分析 [J]. 中国卫生产业, 2019, 16(22): 123-4.
[3] 邓盛微, 叶昊. 慢性传染性肝病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分析 [J]. 基层医学论坛, 2021, 25(6): 8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