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分析
郭辉
陕西省商洛市教研室
摘要:在新高考制度的影响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正经历着深刻转型,从传统的记忆背诵模式转向注重学生审美鉴赏、文化理解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强调了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下,如何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融合情境教学
构建与古诗词相关的文化情境或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通过角色扮演、诗词朗诵会等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理解和记忆。在教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融合情境教学法能生动展现诗人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生活哲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亲身体验那份超脱与宁静。首先,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堂“归田园”的主题课,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一幅幅恬静的田园风光,从晨曦初照的稻田到夕阳西下的村落,配以悠扬的古琴曲,瞬间将教室转变为远离尘嚣的诗意空间。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享受,也帮助他们初步建立起与诗歌情感相契合的场景感。
其次,组织一场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诗中的“我”以及其他隐含角色,如农夫、山川、鸟雀等,通过模拟对话和行动,深入体会诗人归隐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喜悦和自由。例如,一位学生扮演归来的诗人,正在亲自耕作,与扮演鸟雀的同学“对话”,模拟诗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意境,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深情与向往。
最后,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朗诵会,鼓励学生在预设的田园布景中,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用真挚的情感朗诵《归园田居》。教师可事先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节奏、停顿及音韵美,让学生在朗诵中细细品味每一个词句背后的意象与哲理,从而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这样的朗诵活动,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诗文的内在美,也能在表演与聆听中相互启发,共同提升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二、强调文化传承与审美鉴赏
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读,更要引导学生领悟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审美能力。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展示诗词创作背景,增加历史文化的渗透。在讲解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时,强调文化传承与审美鉴赏的重要性,意味着教师需引领学生穿越时空,深入探索诗词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美学境界。这首诗是杜甫凭吊古代美女王昭君时所作,不仅表达了对昭君命运的同情,也寄寓了作者自身的身世之感和家国情怀。
首先,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展示汉代的历史背景、丝绸之路的风貌以及昭君出塞的故事,为学生构建一个宏大的历史舞台。通过视频、图片和文献资料的综合运用,帮助学生理解王昭君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她所代表的文化象征,如民族团结、女性牺牲等,从而深化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等诗句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认识[1]。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不仅要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张力与艺术美感。例如,“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句,通过“赴”字赋予山水以动态,既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又暗喻了昭君一生的波澜壮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这些精妙之处,体会杜甫如何在有限的字句间,勾勒出广阔的历史画面和深沉的人文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文化理解力。
三、实施探究式学习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深层意蕴和艺术特色,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项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实施探究式学习方法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应作为引导者和辅助者,鼓励学生主动挖掘这首词背后的深层意蕴与艺术特色,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项目等,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包括三国时期的军事、政治格局,以及苏轼写作此词时个人的境遇,为深入理解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每组负责探究一个特定的主题,如“赤壁之战与英雄主义的探讨”、“苏轼的个人情感抒发与时代背景的交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艺术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响”等。这样的分工合作不仅促进了信息的共享,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2]。
其次,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自由表达观点,质疑既有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对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学生可以探讨“东去的大江”是否仅仅指自然景象,还是寓意着历史的无情流逝?“浪淘尽”的过程又如何映射了英雄人物的兴衰更替?通过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使他们从多个角度审视诗词,超越表面文字,触及更深层次的意义。
最后,通过成果展示与评价,学生不仅能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还能从同伴那里获得反馈,实现知识的交流与互补。整个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乃至宋代文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跨领域的创新思维,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一场关于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在传统中融入现代的教育实践探索。通过将古诗词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相结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胡霞.融美育于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之中[J].语文世界,2024,(18):18-19.
[2]洪花叶.“三新”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探索[J].读写算,2024,(2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