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美术创作与群众文化需求的互动关系研究

作者

李阜恢

广西崇左市凭祥市文化馆 532600

摘要:美术创作不但是艺术家个人情感与想法的体现,同时也是满足大众文化需要的重要方式。群众文化需求则是美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着美术创作不断创新和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大众对于文化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美术这门视觉艺术有其特殊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可以满足大众对于美的追求以及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因此,本文对美术创作与群众文化需求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下观点,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术创作;群众文化需求;互动关系

引言:美术创作与大众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只是在作品的内容和形态上有所体现,同样也在文化的传播和教育领域中得到了体现。美术作品以展览,出版方式传播给大众,提升大众审美水平与文化素养。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也推动了美术教育的蓬勃发展,造就了更多美术人才并给美术创作带来了持续的力量。因此,美术创作和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互动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任务。对二者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美术创作的性质与意义,促进美术事业发展并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美术创作所具备的社会功能

(一)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对美术创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美术创作最本质的社会功能。美术作品以供欣赏为中心目的,人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达到美感上的满足。美术创作可以给创作者、欣赏者以心灵的享受与满足。对艺术创作者来说,将个人的情感、思维和创新融入作品之中,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不仅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手段,也是对自己艺术目标的一种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其既可以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又可以获得特殊的成就感。而对欣赏者而言,当面对一幅好的美术作品时,就能身临其境地体会艺术的神奇,得到心灵的抚慰与启迪。

(二)教育功能

美术创作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既表现于作品创作过程之中,又深入表现于美术作品鉴赏过程之中。好的艺术作品可以给受众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每一幅作品都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承载了创作者的感受,思考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这些感受通过图片或者形式传递到受众身上后,就会激起人心灵深处的共鸣。这种共鸣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情绪反应上,而是能够引导人对更深层面问题的思考—如人生的意义,人的本质等等哲学层面上的课题。因此,从这一视角出发,美术创作已经变成了一个连接个体心灵与社会实际的桥梁[1]。

二、美术创作与群众文化需求的互动关系

(一)美术创作可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对精神层面追求越来越高,迫切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充实精神世界和提高生活质量。在此背景之下,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样,美术创作作为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普遍走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视线之中,变成了丰富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核心部分。民间绘画作品并不只是单纯的装饰品,其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地域特色折射出人们生活状态,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这些作品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多样,引起了广大受众的关注,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和稳步发展。除此之外,民间的绘画艺术也拥有极高的教育意义,能够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向年轻一代传播宝贵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增强其民族骄傲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民间绘画在美化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对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

(二)美术创作可以提升群众审美品位

当今社会中,群众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群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不仅是推进社会进步、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中心人物。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美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追求,而这一追求不仅仅表现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还集中表现为对于美术作品欣赏方面。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先进的思维活动是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独到见解和情感,这种认识超越单纯的视觉享受而成为个体情感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面对同一美术作品时,不同受众因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及审美偏好而常常有迥异的认知和评价。这种多样性恰恰是一种艺术魅力-让每一个人都能以其特有的角度来诠释作品背后所隐藏的故事或者内涵,继而在心灵深处产生情感共鸣。群众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得到心灵的抚慰和满足,又可以无形地提高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

(三)群众文化需求可以提升美术创作的社会认可度

美术创作在真正能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情况下,才能赢得大众的欢迎与认同,进而得到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这种社会支持既表现为美术作品的鉴赏与购买,也表现为对于美术事业的重视与投资。比如有些好的书法作品,在市场中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仅给美术创作者们带来利益,还能给美术事业发展带来金钱与动力。美术创作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媒介,透过艺术作品可以认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与价值。所以美术创作者的职责就是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结合在一起,写出富有时代特色的好作品来。这类作品在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同时,也继承与发扬了民族文化,因而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与拥护。并且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作品作为重要精神食粮能够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品质。所以,美术创作者要重视大众的需要,多出精品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此外,艺术作品常常能反映社会现象、揭示社会问题、引起人的深思。通过美术创作能够传达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和谐稳定。所以美术创作者要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对社会热点问题予以关注,以艺术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为社会进步尽绵薄之力。

(三)群众文化需求可以扩大美术创作的发展空间

伴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倾向不仅仅表现为对传统文化艺术情有独钟,还显示出对现代以至当代艺术形式感兴趣和探索。美术作为人与人之间情感表达与思想交流最主要的媒介,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获得了空前发展的契机[3]。第一,由于群众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对美术活动日益重视和投入。不管是通过观展,选购艺术品或是自己动手制作,大众对高品质美术作品要求越来越高。这给艺术家带来了更宽广的市场空间和不断革新的灵感。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和有关机构还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艺术事业,例如建立更加自由公开的美术馆,组织各种艺术节庆活动等等,这些举措进一步推动着美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第二,从品质上看,当下社会环境中,受众已不满足表面化和娱乐化视觉体验,更多的是对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追求。所以,其需要美术创作者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与技术能力,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主题意义,努力使每一幅作品都能打动人,引起共鸣。

结语:

总之,美术创作这种艺术表达形式可以体现大众的文化需求与社会现实。通过美术作品艺术家们能够传递情感,思想以及价值观,唤起受众的共鸣与思考。与此同时,大众的文化需求给美术创作带来持续不断的启发与推动。简单地说,美术创作和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一个互相促进和发展的关系。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关系的意义,积极促进美术创作和群众文化需求有机融合,使两者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温生萍.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群众文化中的美术创作与辅导工作[J].中国民族博览,2024,(06):197-199.

[2]尹明星.强化美术培训,繁荣群众文化[J].大众文艺,2024,(03):19-21.

[3]谢雪坤.群众文化视野下的美术创作与辅导措施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03):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