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高中班主任德育中的应用探索
张胜利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第二中学
摘要: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逐渐趋向于成人,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不仅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更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而赏识教育是一种形式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班主任合理运用赏识教育实施德育工作,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敢于迎接一切挑战和困难,从而树立良好自信心,实现全方位发展目标。基于此,文章首先对赏识教育在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意义加以明确;其次,提出赏识教育在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赏识教育;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实际应用
引言:顾名思义,赏识教育主要内容是指,班主任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表扬与赞赏,深挖学生的潜能,放大他们的闪光点,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赏识教育还能间接对学生进行心理与情感的教育。高中阶段是学生重要的转折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加之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可能无法直接面对一些挫折,因此,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合理运用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我,发现自身优势,使其能够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我。
一、赏识教育在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意义
赏识教育是对学生人生发展的一种尊重,是班主任对学生行为举止进行限制和激励的一种方式。在日常教学或班级管理工作中,若班主任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赏识,则会为他们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而赏识教育具备激励学生努力上进的作用,也具有着尊重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特征,弥补了传统教学及管理方式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在一个受尊重、被信任、被鼓励的氛围中,增强对自身的肯定和认同,不断激励自己努力、进步,从而身心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另外,在德育工作中应用赏识教育,还可拉近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距离,提高对班主任的信任程度,理解班主任的辛苦,大家共同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1]。
二、赏识教育在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凸显赏识教育的多样性,挖掘学生自身内在潜力
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赏识教育不局限于一个肯定的眼神和一句赞美、表扬的话,还应体现在日常教学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应凸显赏识教育的多样性,挖掘学生自身的内在潜力,充分彰显学生的自我价值,以此为后续全面发展奠基。例如,部分高中生模仿网络中一些不良行为,刻意刁难同学、扰乱课堂纪律,不遵守校纪校规,养成不良的学习与行为习惯,这种问题学生虽然表面看似劣迹斑斑,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关注,得到教师与其他学生的认可。对此,班主任在与其进行沟通交流时,应先寻找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放大他们身上的优点,如性格仗义、敢作敢当,具有着永不服输的精神,然后再耐心指正自身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依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感化学生的内心,使其得到赞赏和认可,并深刻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将会找到自身优势,懂得如何彰显自我价值,进而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步。
(二)注重赏识教育的科学性,构建和谐友好师生之情
传统形式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有一种疏离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多数学生都能够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生活和学习,若脱离班主任,可能会出现扰乱课堂纪律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生面对班主任会产生恐惧感,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今后综合发展。因此,高中班主任可将赏识教育应用于班级德育工作之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之情。例如,班级日常生活之中,班主任可积极与学生以好朋友的身份进行沟通交流,范围不局限于学业、知识,应涉及一些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及新闻趣事等内容,以透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若学生在校园生活或学习方面表现出色,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班主任要适当给予表扬和赞赏,并将其作为班级的模范榜样,引导其他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通过融入于赏识教育的德育教育工作,不仅可缓和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还能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促进班集体和谐发展[2]。
(三)发挥赏识教育的优势,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
班级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及水平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大体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施赏识教育和德育工作,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对于优秀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在各领域的表现较为出色,所以经常得到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的认可与关注。但在赏识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当注重赏识的度,避免给予过多的鼓励和赞扬,不要让这类学生形成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的性格。赏识优秀学生时,更要发掘他们的不足,认可其学习能力、综合成绩,并将这些与他们的问题相互串联,明确今后的发展目标。就中等生来说,他们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经常会被班主任忽视,但这类学生群体占班级学生总量比较大,可能会对班级德育工作产生影响。所以,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方式,并实施正确引导,客观评价这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努力、进步,适当予以赏识,注重学生整体发展,深挖学生个性、长处,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促使其朝着前进的方向发展,避免他们成为学困生。而对学困生进行赏识教育时,班主任既须确保班级德育工作水平,还要促使学困生获得进步。这就需要班主任注重语言艺术,善于运用积极、正能量的语言激励他们,对其进步和发展予以肯定,让他们与班级其他学生共同发展[3]。
结论:综上所述,作为高中阶段的班主任,应格外注意德育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避免对学生进行严厉说教或置之不理,可通过凸显赏识教育的多样性,挖掘学生自身内在潜力、注重赏识教育的科学性,构建和谐友好师生之情、发挥赏识教育的优势,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等有效策略,将赏识教育与德育工作相互融合,以此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彭吉伟.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探究 [J]. 读写算, 2022, (22): 31-33.
[2]董杨.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新模式 [J]. 好家长, 2021, (34): 71-72.
[3]吕得晶. 高中班主任管理实践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思考 [J]. 学周刊, 2021, (04): 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