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构建路径研究

作者

姚婷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50

摘要:在新时代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也迎来新的挑战与难题,基于高校教育指导方针革新的前提,本文针对如何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构建进行研究,结合新时代的教育方针总要求,分析高校革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模式需要把握哪些要点,重点包括思政教育教学理念、多样化教学手段等,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显突出。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稳定。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能够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进步。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步入社会后,积极传播正能量,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指高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体系,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进行积极引导和塑造,以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从个人层面看,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明确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社会层面看,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进步 。​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新时代,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传播的便捷化,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传播,误导了部分学生的价值观。这些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使得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容易出现困惑和迷茫。他们难以辨别是非善恶,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从而偏离正确的价值观轨道。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蚀,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 。​

三、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构建​

(一) 树立全面育人观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首要任务是实现理念的革新,树立全面育人观念。这意味着要从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模式中挣脱出来,将教育的视野拓展至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等多个维度,致力于学生的全方位成长。​

传统的思政教育管理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多样性和全面发展的需求。这种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机会,难以将所学的思政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当今社会,学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环境,单一的知识传授已无法满足他们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因此,树立全面育人观念成为当务之急。​

全面育人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发展需求。思政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对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等,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在道德修养方面有较高追求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参与道德模范评选、志愿服务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

(二) 融入时代元素与多元文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在内容层面进行深度革新,融入时代元素与多元文化,以此丰富教学素材,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将时代热点融入思政教育,能够使思政课堂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师可结合时事新闻,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热点事件进行分析。比如在中美贸易摩擦的热点事件中,教师可组织学生探讨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内的社会热点问题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三)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多样化教学手段​

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离不开方法的革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使思政教育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资源。新媒体平台以其便捷性、即时性和互动性,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高校应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通过制作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图文并茂的推文等形式,将思政教育内容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定期发布包含“思政元素”系列短视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开展线上讨论、主题征文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 。​

(四)完善协同育人与评价反馈机制​

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模式,完善协同育人与评价反馈机制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思政教育的成效,更关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成长。​

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的关键举措。学校应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拓展思政教育的资源和渠道。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是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持续改进的重要保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能够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除了传统的考试、作业等评价方式外,还应引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了解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影响力 。​

四、结束语

基于对挑战与机遇的认识,本文明确了创新的目标与原则。创新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营造创新氛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人为本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与时俱进原则要求思政教育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将时代热点、优秀传统文化和国际视野融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原则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应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 。​

参考文献

[1]纪昊江.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讨[J].人生与伴侣,2025,(03):26-28.

[2]孙晓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融合的策略[J].公关世界,2025,(01):94-96.

[3]魏金华.高职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与策略[J].才智,2024,(35):113-116.

[4]王莉.新时代开放大学教育管理中思政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11):49-51.

作者信息:姚婷(1990.08),女,汉族,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