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角下农村小学学困生学习动力激发策略
司徒彩秋
开平市长沙街道办事处实验学校
引言:农村小学学困生是需要特别关注教育群体,其学习动力激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生命教育强调尊重生命价值关注心灵成长,为解决学困生学习动力不足提供了新视角。通过从生命教育视角出发,聚焦农村小学学困生学习现状,探索情感关怀和价值引导对学习动力激发作用,提出多元实践策略促进学困生全面健康成长,构建更具人文关怀教育环境为农村小学学困生教育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生命教育背景下农村学困生现状分析
从认知层面看,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学困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学习方法缺乏科学性思维能力发展受限,这些学生常因跟不上课堂进度而产生挫折感,进而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效率低下,理解能力有限知识结构零散缺乏系统性;部分学困生因长期学习失败体验形成消极自我认知,认为自己天生不适合学习缺乏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这种负面认知构建使他们面对学习任务时本能选择逃避或放弃形成恶性循环。从心理情感角度分析,农村学困生普遍缺乏足够家庭支持与关爱;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地区亲情缺失使学生心灵世界孤独封闭;非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因文化程度有限,无法提供有效学习指导甚至因期望值过高给予学生过度压力。
学校环境中部分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班级人数众多难以给予学困生充分关注,采取批评指责方式处理学习问题使学困生产生抵触情绪;同伴关系方面学困生因学习表现差而常遭受排斥或嘲笑,社交自尊受损进一步加剧心理封闭状态;从生命教育视角审视,农村学困生面临生命价值认同危机;学习困难使他们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价值感,缺乏对未来发展明确规划生命意义感缺失;学校教育过分强调知识教学和应试技能培养忽视生命成长需求,导致学困生精神世界空虚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社会环境中功利思想盛行,使部分学生甚至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进一步消解学习意愿;学困生常缺乏榜样引领,视野局限于眼前小环境难以形成远大志向和生命追求。
二、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学困生动力培养
情感滋养方面应构建温暖包容班级氛围使学困生感受到接纳与归属感,教师应摒弃唯分数论评价标准关注学困生微小进步,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帮助建立学习自信心;教师应主动走近学困生内心世界,通过谈心、家访等方式了解其家庭状况、成长经历和内心需求建立情感连接;班级管理中可以设计学习伙伴制度,促进优生和学困生互助互学,既能提供学习支持又能融洽同伴关系;学校应加强与家庭沟通合作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采取积极鼓励而非批评责备方式面对孩子学习问题共同营造温暖支持家庭环境;情感滋养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学困生心理创伤修复,通过接纳、倾听等方式帮助他们释放负面情绪,重建安全感和信任感。
价值建构方面教师应引导学困生重新认识学习意义,将知识学习和生命成长、未来发展紧密联系;可以通过生命故事分享让学生了解知识改变命运案例;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帮助学困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生活实践活动体验知识应用价值。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发掘学困生闪光点和特长,创造展示平台和成功机会让他们通过多元化活动找到自我价值;引导学困生建立正确生命观,认识到每个生命独特价值,理解学习不仅为功利目标更是生命成长必然要求,从而激发内在学习动力。生命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调整教学目标设定和评价方式,针对学困生制定适合其发展水平目标,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关注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使学困生能够体验到努力带来进步喜悦;教学活动设计应融入生命元素,通过自然观察、生命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生命意识和学习兴趣。
三、生命教育视角下学困生学习策略优化
教学方法应实现个性化和差异化,针对学困生认知特点教师应当采用分层教学策略,设计难度递进学习任务让学困生从简单任务完成中获得成功体验,逐步提升学习信心;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直观性原则,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创设等方式降低学习抽象度增强内容理解;针对不同学习风格学生可以灵活运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提供多种学习路径;学习过程应强调主动参与,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方式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学评价方面应建立增值评价机制,关注学生进步幅度而非绝对成绩,帮助学困生体验成长喜悦;学习环境创设应体现生命关怀;物理环境上可以打造生机盎然教室,通过绿植养护、小动物等活动让学困生感受生命活力;文化环境上可以展示名人奋斗故事、学生进步案例等营造积极向上氛围;心理环境上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消除学困生恐惧和排斥心理;学校可以设立成长加油站等特殊空间为学困生提供个别化辅导和心理支持。
学习支持系统应全面完善,学校层面可以建立学困生帮扶工程,组织经验丰富教师开展专项辅导;班级层面可以实施学习共同体计划促进学生互助学习;家庭层面应加强家校合作,指导家长掌握正确辅导方法和沟通技巧;社区层面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志愿辅导活动为学困生提供多方位支持。针对农村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心态。学习内容选择和呈现应贴近生活实际,可以将农村特色资源融入教学内容,如农事活动、民俗文化等增强学习亲切感和熟悉度;教材内容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经验进行再创造使抽象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学习任务设计应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生活问题解决、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困生体验学习价值和乐趣。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生命教育视角下农村小学学困生学习动力激发策略探究表明,认知困境和心理障碍是制约学困生发展主要因素,情感滋养和价值建构是激发学习动力关键路径,实践探索和多元突破是实现教育目标有效手段,通过构建温暖包容教育环境帮助学困生建立学习自信;通过引导生命价值认同激发内在学习动力;通过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能够有效改善学困生学习状况。
参考文献
[1] 邱海燕 . 有效激发学困生学习积极性 [J]. 教育科研论坛 , 2008(6):1.
[2] 彭丽 . 精准扶”贫”, 激发学习动力——学困生学习动力激发之措施探析 [J]. 学子 : 教材教法研究 , 2017.
[3] 李金玲 . 农村小学学困生学习力提升的行动研究[D]. 青岛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