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贴紧生活开启统计之门

作者

胡建祥

桐乡市振东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统计与概率”教学要求与内容的描述微从原来的“数据分析观念”修改为“数据意识”和“数据观念”,更为清准。什么是数据意识,主要是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主要有两点:一是数据意识,即当学生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能想到用数据来解决问题;同时体会到这些数据蕴含的信息,以此为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判断决策方面的依据。二是体验数据随机性。

《数据收集和整理》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内容,可以说是统计教学的起始课,是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最佳契机。下面就结合本课谈谈如何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感受统计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

一、着眼问题,激发数据收集意识

收集数据是形成数据意识的重要基础。低年级学生在没有经历数据收集学习活动前,运用统计的方法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缺乏经验。而研究表明,二年级是学生数据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培养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是最佳时机。让他们参与到身边真实而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去,亲身经历和体验生活中调查和收集数据是最好的着眼点。因此我们先要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况下去收集相关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情境中的问题作出合理解释,从而唤醒学生的数据意识。

【教学片段】

教学首先出示题目:二(1)班准备制作班牌,要从红、黄、蓝、白4种颜色中选一种颜色作为班牌的底色。你觉得选哪个合适呢?

学生纷纷从自己的角度发表意见,有认为是红色;有认为白色;也有认为蓝色等等。

教师:你们各有各的道理,那怎么才算是合适的颜色呢?

同学:大多数同学喜欢就是合适的。

教师:怎么才能知道大多数同学喜欢什么颜色呢?由此学生想到“需要调查”、“要投票”来看看到底是哪个颜色喜欢的人最多。

教师小结:原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作个调查,听听大家的意见。不过在听意见的过程中有没有规则呢?学生明白,即“少数服从多数”。

从上述教学我们看到学生认为哪种颜色合适,一开始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是主观特点,不具备数据意识的表现。教师通过引导,组织学生交流,“你们各有各的道理,那怎么办呢?”学生自然而然想到:“要听听大家的意见”、 “我觉得要投票,看看哪种颜色喜欢的人最多?”顺利引出“需要作个调查统计,来听听大家的意见。”

统计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统计的需求,而“问题”则是统计的“驱动器”。通过创设“选哪种颜色做班牌的底色”这个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进行教学,让学生置身于一个“问题场”中,让问题催生统计的需要,进而意识到在实际问题时能够想到用统计调查的方法来决策。这种需求的产生,正是由于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恰当的问题情境,让统计确实成为一种需要,而不是教学中的一种要求。除此之外,教材还安排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等,都需要学生到生活中去收集数据。丰富的基于问题解决需要的现实调查活动,诱导他们主动投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解决问题、作出决策。从而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唤醒数据意识。

二、瞄准核心,体会数据蕴涵信息

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让学生获得对数据和数据分析的感悟,最终的落脚点是要养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因此在统计活动之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经过收集整理后的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能否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能否解决其他问题?让学生真实体验到:统计可以使无序而庞杂的数字资料变成有序而清晰的信息资料,同时数据是蕴含着信息的,还要去思考、去解释、去判断、去预测等等,从而体验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班级统计结果,让学生先说说了解到哪些信息了?随后追问孩子“如果是我们一个班,能作决定了吗?

学生:当然可以。

教师反问:那如果是全校统一班牌的底色,能作决定吗?

学生显得犹豫,好像需要收集全校的数据之后才能作决定。

教师再追问:如果给我们整个嘉兴市甚至浙江省小学生订制统一某个东西的底色?

生1:哇,这……人也太多了吧!

生2:可以是可以的,就是很多很多人合起来,太麻烦了。

……

教师小结:对呀,像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进行调查,往往选取一些代表,譬如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然后作出符合大多数意愿的决定。

上述活动中,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获得了一些相对完整和清晰的数据,接下来的重点就应该让他们利用这些数据回答问题。同时教师又从“我们班选的是不是全校合适”,“全校选的是不是全嘉兴合适乃至更大范围”的比较中,既渗透抽样统计思想,也让学生体验“统计原来真的有用”。如果学生能经常获得这样的体会和体验,慢慢地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当他遇到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能自然地想到用数据来帮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回顾反思,形成数据意识

学生对统计知识方法和统计活动过程的体验,是无法从外部输入的,只能发自个体内部。通过回顾和整理所进行的统计活动,反思其做法、效果、要领以及收获与教训,是获得体验、积累经验的重要渠道。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活动,还可以修正、完善学生分散的、零碎的个人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形成数据意识。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么久,究竟完成了件什么事情?

生:选班牌的底色,确定班牌底色的颜色。

师:那我们是怎么完成的呢?

在学生的回答中逐步完善,形成板书:

虽然学生在每个环节中对“统计过程”已有一些体会,但这些体会相对来说是比较零散,所以活动后安排“回顾与反思”这一教学环节,由“选大家最喜欢的一种颜色作为班牌底色”这样的生活问题,自然产生统计的需要,之后又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得到相应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梳理,作出判断,从而合理决策。学生就是在活动过程中逐层深入地不断体验着数据的作用、数据的价值。因此这一环节就是把学生活动过程中积累的体验和经验通过梳理而变得更为清晰和系统。

四、灵活运用,丰富统计活动体验

应该说在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数据收集、整理并作出决策的过程。因此,练习环节的侧重点放在运用、感受统计的价值方面。通过让学生举例及教师提供适量的例子来进一步感受、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

1.生活中举例

师: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问题也需要通过统计,通过调查,让数据来说话,让数据来作出决策呢?同学们试着举举例子看。

2.观察表格分析数据。

①从这个表中,你读懂什么?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法?

②本周图书借阅情况

师:你估计为什么要作这个调查?

毋庸置疑,培养学生数据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小学生将来学习知识的一个奠基石。当然,学生数据意识的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各种真实而具体的统计活动中不断感悟、不断积累。每一次统计活动只是为数据意识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契机,我们要抓住这种契机,让它们充分发挥功效,使学生的数据意识真正得到应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晓东.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J]. 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6):48-51

[2]张丹.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发展过程的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