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双减”视域下小学课后作业优化策略

作者

韩文波

吉林省和龙市文化小学校 吉林和龙 133500

引言

“双减”政策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重构健康可持续的教育生态,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小学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不仅是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小学课后作业普遍存在目标定位模糊、形式单一僵化、评价机制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双减”政策对作业“减量提质”的本质要求。

一、理念重构:确立“双减”导向的作业设计原则

(一)以生为本,聚焦素养发展

“双减”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小学课后作业设计需彻底摒弃传统“知识本位”的固有模式,牢固树立“素养导向”的现代作业观。教师应深入开展学情分析,精准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与学习需求,将作业设计作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如数学运算能力、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与必备品格(如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的重要载体。

(二)减负增效,平衡数量质量

“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必须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根本性转变。教师需严格遵循政策要求,确保小学生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60 分钟。同时,通过深入分析教学目标与学生学情,精准识别并剔除机械重复、低效耗时的作业内容,精心筛选具有代表性、启发性的优质题目,实现作业设计“少而精”“精而优”的目标。

(三)多元融合,创新作业形态

传统书面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双减”政策大力倡导作业形态的多元化与创新性。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积极探索实践类、项目类、跨学科类等新型作业形式。

二、路径优化:构建科学系统的作业设计框架

(一)精准定位作业目标

作业目标是作业设计的逻辑起点,必须紧密围绕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需求进行精准定位。教师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细化作业目标,确保目标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与可检测性。

(二)丰富作业内容体系

基础强化类作业:着重围绕学科的核心知识以及基础技能,打造针对性突出的练习题,助力学生稳固基础。像英语学科安排词汇拼写练习、句型转换训练,数学学科设置计算能力的锻炼、概念辨析的题目等。

应用实践类作业:将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构建真实且有效的问题场景,指引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难题。举例来说,数学作业可设定“家庭月度收支记录”“旅游行程路线规划”这类实践任务;英语作业能布置“制作英文菜单”“撰写旅行日记”之类的实践活动。

拓展拔高类作业: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设计具备一定难度挑战的问题,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比如数学学科开展“一题多解”的探索、“数学小课题钻研”;英语学科举办“主题演讲”、进行“英文原著研读”等。

跨学科整合类作业:突破学科界限,融合多门学科知识,设计综合性的作业任务。比如,配合语文“四季”主题单元,策划“用英语描绘四季美景”“绘制四季变化数学统计图表”等跨学科作业,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施创新:优化作业的过程管理

(一)加强作业完成指导

教师应全程加强对学生作业过程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作业方法与策略。在作业布置环节,详细阐释作业目标、具体要求与完成方法;在作业完成过程中,通过课堂答疑、课后辅导等多种方式,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作业反馈环节,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个性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引导学生深入反思作业过程,系统总结学习经验。

(二)创新作业呈现方式

传统纸质书面作业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与互动性。教师应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作业呈现方式。例如,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发布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作业,开展“线上作业打卡”“小组合作闯关”等互动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同时,鼓励学生以思维导图、手抄报、短视频等个性化形式呈现作业成果,充分展现学习过程与思维发展轨迹。

(三)强化家校协同育人

“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离不开家校之间的紧密协同配合。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盲目追求作业数量与考试成绩。家长应重点关注孩子的作业过程,着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时间管理能力,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干预或不当辅导。学校可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作业设计分享会”等活动,提升家长对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认知水平,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结语

“双减” 视域下的小学课后作业优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需以理念革新为引领,以科学设计为支撑,以创新实施为保障。通过确立素养导向的设计原则、构建系统多维的作业框架、完善全过程管理机制,不仅能破解传统作业 “量多质低” 的困境,更能以作业为载体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作业评价改革,探索跨学科作业的长效实施路径,加强家校协同的深度融合,让课后作业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 “加油站”,推动基础教育向 “轻负高效” 的高质量发展迈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燕丽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后延学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J].亚太教育 ,2024(16):14-16

[2] 刘翻利 .“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英语课后作业设计的研究 [J]. 考试与评价 ,2024(10):0034-0036

[3] 周莉, 潘明福, 肖菊梅.“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后作业观[J].教学与管理 ,2022(18):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