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张振宇

南通市启秀市北小学  226000

引言:

传统音乐承载丰富文化价值,是小学阶段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教学面临内容固化、方法单一等问题,亟需优化理念与体系,创新方法,增强课堂参与度,推动传统音乐有效融入核心素养培养。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传承的现实价值与育人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初步形成和审美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将传统音乐系统融入课堂,有助于构建完整的音乐知识体系,激发文化兴趣,增强民族认同。传统音乐独具民族性、仪式感与情感表达力,能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与艺术修养,培养审听能力与人文精神。从国家战略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教育传承的重要任务;从学生发展角度看,传统音乐所承载的“和而不同”“礼乐相成”等文化理念,对品格培养与社会认知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小学音乐教育应强化传统音乐教学的系统性与实践性,推动文化育人与素养提升有机融合,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二、当前小学传统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

尽管传统音乐在理论上受到重视,但在小学教学中仍处于边缘地位。首先,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与时代感,传统音乐多停留在浅层接触,忽视文化背景和审美情境,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与认同。其次,师资力量不足,多数音乐教师未接受系统传统音乐训练,对民族乐器、戏曲等掌握有限,教学中常避重就轻,影响教学深度。同时,教学方法单一,仍以灌输式为主,缺乏互动体验,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资源方面,也存在音视频资料匮乏、民族乐器缺失、校本课程建设滞后等问题,制约了课程实施的广度与有效性。此外,部分家长对传统音乐认知偏低,认为其“过时无用”,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多重因素叠加,使传统音乐在小学教学中难以实现应有的育人功能与文化传承目标,亟需在内容、师资、方法、资源和社会认知等方面协同改进。

三、传统音乐文化在小学教学中的课程设计与内容优化路径

针对传统音乐教学内容单一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应在课程设计层面进行系统优化,构建富有层次性与系统性的传统音乐课程体系。首先,应科学选取传统音乐作品,注重涵盖不同地域、民族、体裁的音乐形式,如南北方民歌、少数民族舞曲、戏曲选段、宫廷音乐等,以体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具体内容安排上,应与地方文化相结合,鼓励各地学校因地制宜开发地方传统音乐课程,增强学生的亲近感和参与性。其次,应强化音乐与文化、历史、文学等学科的跨学科整合,通过情境教学、故事化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如通过《阳关三叠》了解送别文化,通过《茉莉花》探讨民间审美情趣。此外,应重视传统乐器与歌唱、舞蹈、戏曲的融合教学,在课程中引入民乐体验、戏曲表演、民间歌谣创编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多元感官参与,提升综合艺术素养。课程内容还应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接受能力,构建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结构,逐步深化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识、理解与创造能力。

四、小学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探索

为了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并增强教学实效,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突破传统单向讲授与机械模仿的局限。首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虚拟现实(VR)、智能交互平台等,增强音乐课堂的可视化与互动性,通过视频、动画、生动案例等丰富呈现传统音乐的演出场景与文化背景,提升学生的沉浸感与参与感。其次,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如组织“民乐体验周”“地方戏曲进课堂”等项目,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对于节奏律动、民族乐器等内容,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自主编创,增强其表达与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应积极创设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情境,如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相应音乐活动,在“端午节”演唱《端午祭》,在“春节”进行锣鼓打击体验,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化对传统音乐的理解与情感认同。在评价方式上,应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重视过程性学习成果,如学生参与度、作品创意、合作表现等,避免片面以结果为导向,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转型。

五、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校内外协同与机制保障路径

传统音乐的有效传承离不开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多方协同与支持。学校应加强与地方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团体、高校艺术院系等资源的合作,定期邀请专家进校授课,开展主题讲座、工作坊、实地采风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深入接触传统音乐的机会。同时,推动传统音乐校本教材与资源平台建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教学资源体系。在家庭方面,应通过家校联动机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念,鼓励家庭开展亲子共唱、共听传统音乐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艺术氛围。在社会层面,应积极利用博物馆、文化馆、剧场等公共文化平台,开展适合儿童参与的传统音乐体验活动,提升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社会认知与文化归属。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政策层面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支持,设立专项经费、评优项目和教师培训计划,为传统音乐教学提供制度保障和发展空间 。通过多维协同机制的构建,形成“课堂 + 校园 + 家庭 + 社会”的多元立体教育网络,推动传统音乐在小学教育中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结论:

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当前面临的内容单一、教学方式落后、资源短缺等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改革的契机。本文从价值认知、问题诊断、课程设计、方法创新到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多元融合与创新驱动的传承策略。实践证明,只有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基础教育中的繁荣发展。未来,应继续推动政策扶持、资源整合与师资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音乐教育体系,使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落地生根,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 丁默 .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探究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上). 长春市宽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2024:306-307.DOI:10.26914/c.cnkihy.2024.064379.

[2] 李楠 .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24):112-114.

[3] 王文萱 .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玩具的创新应用研究 [J]. 玩具世界 ,2024,(12):24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