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

作者

高德秋

德惠市布海镇升阳中心小学 130317

一、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储备起着关键作用。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提升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往往采用 “一刀切” 的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 “吃不饱”,部分学生 “吃不了”,无法充分发挥作业的有效功能。分层作业设计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等因素,将作业分为不同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作业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深入研究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通常布置统一的作业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学习速度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各不相同,统一的作业可能使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觉得作业过于简单,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难以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知识的欲望;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这些作业可能难度过大,导致他们产生挫败感,甚至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例如,在教授乘法运算后,布置相同数量和难度的乘法练习题,对于已经熟练掌握乘法概念的学生而言,反复练习简单题目浪费时间,而对于理解较慢的学生,可能因频繁出错而感到沮丧。

2.2 作业形式单一

目前,小学数学作业形式较为单一,大多以书面练习题为主。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他们对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单一的书面作业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仅通过书面作业让学生识别图形,不如让学生亲自制作图形模型,这样更能加深他们对图形特征的理解。而且,书面作业难以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生活实际的联系,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3 评价方式不合理

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评价主要以对错和分数为标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这种评价方式没有关注到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努力程度、进步情况以及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即使他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如果最终结果错误较多,也只能得到较低的分数,这不利于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此外,单一的评价主体也存在问题,通常只有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缺乏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学生无法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

3.1 依据学生差异进行合理分层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态度等因素,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可以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基础层的学生通常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需要更多的基础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层的学生基础知识较为牢固,但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拓展层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渴望接触更具挑战性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后,为基础层学生设计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口算和竖式计算练习,重点巩固计算方法;为提高层学生布置一些需要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如购物场景中的计算问题,锻炼他们知识应用能力;为拓展层学生提供一些涉及小数加减法的拓展性问题,如不同单位小数的混合运算或小数加减法在数学规律探索中的应用等,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2 书面作业分层

书面作业依然是小学数学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需要进行分层设计。对于基础层学生,书面作业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题目难度较低,侧重于对概念、公式的直接应用和简单计算。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后,布置一些已知底和高求三角形面积的简单题目,让学生熟练掌握公式的运用。提高层的书面作业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一定难度的综合题目,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给出多个不同条件的三角形,要求学生先判断哪些条件可用于计算面积,再进行计算,并分析不同条件下计算方法的差异。拓展层的书面作业则更具挑战性,可能涉及一些数学思维拓展、数学文化渗透或与其他学科融合的题目。比如,让学生探究古代数学家如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并与现代方法进行对比,或者结合地理学科中土地面积测量的实际问题,运用三角形面积知识解决。

3.3 建立分层评价机制

3.3.1 评价标准分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基础层学生,评价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态度上。只要他们能够正确完成基础题目,书写工整,积极努力,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即使计算速度较慢,但准确率较高的基础层学生,教师可以在作业评语中表扬他们的认真态度和进步。提高层学生的评价标准应侧重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如果他们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或者在解题过程中展现出清晰的思路和一定的创新性,应给予较高评价。对于拓展层学生,评价更注重他们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思维的创新性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解决拓展性数学问题时,能够提出独特的见解或创新的解法,教师应给予高度评价,并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

3.3.2 评价主体多元化

除了教师评价,要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学生自评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完成一份作业后,让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分析优点和不足。学生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互评作业,要求学生不仅要判断对错,还要分析同学的解题方法,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教师综合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结果,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使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四、结语

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是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依据学生差异合理分层、设计多元分层作业形式以及建立分层评价机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然而,在实施分层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分层和作业内容,确保分层作业设计能够真正发挥其优势。同时,分层作业设计也需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技术的发展,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有望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助力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林 .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路径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8):30-33.

[2] 邢凯花 . 减负提质增效导向下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 [J]. 小学生 ( 上旬刊 ),2025,(06):34-36.

[3] 张应录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实践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09):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