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当代高校舞蹈创作的文化体认及发展路径
潘正桓 徐艾君
海南大学 570100
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身体动作、姿势和音乐来传达情感,展示美的意境。在当代高校舞蹈创作中,文化体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高校舞蹈创作者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舞蹈创作中,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当代高校舞蹈创作的文化体认
1.1 民族元素与文化符号的“为我所用”
当代高校舞蹈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民族元素与文化符号,使其成为舞蹈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为我所用”的创作方式,不仅丰富了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国风舞蹈作品《纸扇书生》通过对川剧中“折扇”技法的创造性转化,借“转、立、收、开”等动作,呈现出古代书生们风趣、雅致、狂放的精神面貌。
1.2 立足于传统的创新之路
高校舞蹈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注重创新。他们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回归舞蹈创作本身,寻求新的创作灵感和表达方式。例如,舞蹈《只此青绿》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部分,讲述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耗尽毕生心血、潜心钻研《千里江山图》的曲折历程。这种创新方式不仅赋予了传统舞蹈新的生命力,还使其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1.3 文化自觉的树立
文化自觉是指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识和自觉传承。在当代高校舞蹈创作中,文化自觉的树立成为了创作者们的重要使命。他们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学习传统文化、了解民风民俗,寻求传统文化融入舞蹈创作的切入点。例如,《敦煌彩塑》《仿唐乐舞》《唐宫夜宴》《龙门石窟》等舞蹈作品,以文物为舞蹈创作背景,生动展现文物“活化”的创演历程。这种文化自觉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上,还体现在对当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上。
二、当代高校舞蹈创作的发展路径
2.1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深化舞蹈创作内涵
传统文化资源是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这些资源不仅丰富多样,涵盖了传统绘画的细腻笔触、武术的矫健身姿、戏剧的跌宕情节、自然景观的壮丽多姿、民俗文化的淳朴风情、茶文化的淡雅韵味、诗词文化的深邃意境、图腾文化的神秘象征以及丝绸文化的华美绚烂,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历史积淀。高校舞蹈创作者应当深入这片文化的沃土,以敬畏之心去整理、挖掘和提炼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们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等多种方式,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同时,他们还需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捕捉那些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元素,为舞蹈创作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在寻求传统文化融入舞蹈创作的切入点时,创作者们应注重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使作品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感。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高校舞蹈创作可以极大地丰富其内容,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还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2.2 科技赋能艺术创作,拓宽舞蹈表现维度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舞蹈创作、作品呈现、艺术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都受到了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一方面,高校应注重结合当代青年的艺术创作理念和信息接收特征,引导他们利用科技手段激发舞蹈创作的创意和灵感。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创作者们可以打破传统舞蹈表演的时空限制,创造出更加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同时,这些技术还能为观众提供更加沉浸式的观赏体验,使他们在欣赏舞蹈作品时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与舞蹈创作相关的素材进行全景式呈现。通过高清影像、3D 建模等手段,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历史故事以及民俗风情等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这种呈现方式不仅能够增强舞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能提升作品的传播效果,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到舞蹈艺术的魅力。
2.3 培育多层次艺术人才,全面提升舞蹈创作实力
高校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承担起培养高水平艺术人才的重任。为了打造一支理念先进、技艺高超的民族文化创作团队,高校需要系统性、常态化地推进艺术人才培养工作。这不仅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更要引导他们树立开放多元的创作思维,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构建一个多学科交叉、跨界交流合作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艺术人才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和思维方式。例如,可以邀请来自不同艺术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和学习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创作方法。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的合作项目,通过与其他领域的学生合作,共同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艺术作品。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舞蹈教师的培训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舞蹈教师是艺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艺术修养。此外,还可以建立一支高素质、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舞蹈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指导。通过培育多层次的艺术人才,高校可以全面提升舞蹈创作的整体水平。这些人才将具备更加丰富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能够为舞蹈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同时,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也将推动高校舞蹈创作的繁荣发展,为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2.4 加强实践教学和跨界合作,拓宽舞蹈创作的新天地
实践教学是舞蹈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舞蹈比赛、演出等活动,高校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艺和表现能力。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还能够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舞蹈水平。除了实践教学外,高校还应加强与中小学、文化机构等跨界合作。这种合作不仅可以为高校舞蹈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和平台,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舞蹈创作视野。通过与中小学的合作,高校可以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他们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同时,与文化机构的合作则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艺术资源和文化活动,从而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和思维方式。
三、结论
当代高校舞蹈创作在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不断探索和发展。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科技赋能艺术创作、培育多层次艺术人才以及加强实践教学和跨界合作等措施,可以推动高校舞蹈创作的繁荣发展。同时,高校舞蹈创作者也应树立文化自觉意识,积极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宇.浅析我国红色题材舞蹈的发展[J].艺术科技,2021,(06):142
[2]夏宏亮.当代红色舞蹈创作的实践路径探析[J].艺术科技,2020,(08):19
4.
[3]赵然.从“红色舞蹈”看政治因素对舞蹈语言形态的影响[J].北方音乐,2021,36(13):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