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业农村现代化背景下返乡农民工高质量再就业途径研究

作者

袁妙

重庆市江津区委党校 402260

2022 年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返乡农民工作为连接农村与城市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具有独特的双重文化侵染属性。他们既熟悉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又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能和先进的观念。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趋势下,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模式不再局限于单调地返乡从事粗放型传统种植业,而是更加倾向于科技集约式种植、品牌家庭农场等具有更高经济附加值且可持续的高质量就业方式。这些新的就业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返乡农民工自身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 当前返乡农民工现状及特点

1.1 近年返乡农民工规模持续扩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 2020-2022 年疫情期间,返乡农民工的年均返乡率较往年提高了约 5%-8%0 返乡农民工数量约为 1085 万人,而到了 2024 年,这一数字达到了 1257 万人,同比增长 15.8% 2024 已返乡农民工达 87 万人,其中市外返乡 73.2 万人,占市外务工农民工总数的 28.3% ; 市内返乡 13.8 万人,占市内乡镇外务工农民工总数的 3.6%。返乡农民工规模的持续扩大,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劳动力资源,也对农村的就业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返乡农民工呈现新特征

根据重庆市人社局 2023 年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返乡农民工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新增返乡农民工中35 岁以下青年占比43.6%,较2018 年提升12.1 个百分点。二是教育水平明显提高。高中或中专及以上学历者占比 38.2%,远高于留守务农群体。三是专业技能水平有所上升。56.8% 的人基本掌握一项以上专业技能能力。四是主动返乡意愿增强。 45.3% 的受访者表现出主动返乡发展的意愿。这与传统印象中的“老弱病残”返乡形象截然不同,相当一部分正处于职业生涯黄金期的农民工主动选择了回乡发展。

2. 返乡农民工独特优势为高质量再就业提供可能

2.1 属性资本:年龄结构与文化层次优势凸显

当前返乡农民工以中青年为主,这一群体身体素质较好,精力充沛,能够承受较大的工作强度。同时,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快速掌握新的工作环境和技能要求。在文化层次上,相较于传统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型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为参与农业科技集约化种植、农村电商运营等高质量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学习智能农业技术,运用传感器、无人机等设备进行精准农业生产和管理上奠定基础。

2.2 城市习得性资本:技能和观念方面远超传统

返乡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与生活中,不仅积累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具备了较为先进的创业理念和前瞻视角。许多从事工厂管理、酒店管理等管理工作的农民工, 因工作 过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资格培训课程,掌握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的农民工也接受过工厂的专业技能培训,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据重庆调研显示, 78.5% 的受访者掌握制造 或服务业技能(如机械操作、物流管理),65.3% 接触过现代管理理念。这些技能和观念的积累,使他们在返乡后能够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或从事非传统农业就业工作,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2.3 乡土内生性资本:地缘、血缘、业缘关系优势明显

返乡农民工将人际关系网络从地缘、血缘扩大到了业缘关系。过去,农民的生产生活主要局限在农村,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以血缘关系中的父母、兄弟姊妹和其他亲戚以及地缘关系中的同乡、邻里为主。此外,外出务工的经历使返乡农民积累起了共同打工的各类依靠工作建立起来的同事、朋友等关系网。这些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创业信息来源和机遇。

2.4 跨界融合潜能:双重经历塑造其创新思维

返乡农民工兼具城市和农村 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城市工作期间,他们接触到了先进的 展趋势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回到农村后,他们又熟悉 这种双重文化背景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 地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例如,将城市的品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将城市的休闲农 促进农村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 2023 年中国农业大学返 “农业 + 旅游”、“种植 + 电商”等融合业态。

2.5 再就业诉求升级:就业诉求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

与以往被动返乡不同,近年来越来越多农民工倾向于主动选择回乡创业或发展。据社科院调查显示,在返乡农民工返乡原因中,“照顾家庭”(51.2%) 家乡 6.7%) 成为主因。这表明返乡农民工在考虑返乡时,不仅注重家庭因素,也开始关注农 的发展 业诉求方面,81.4% 期望从事非传统种植业;67.9% 关注产业的技术含量与可持续性;52.1% 将“政策支 列为创业首要考量。这些数据反映出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诉求已经从单纯的“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他们希望通过从事高质量的就业工作,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人生价值。

3. 返乡农民工高质量再就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1 有利于激发农村经济内在活力

返乡农民工高质量再就业,能够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理念带入农村,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他们更侧重科技集约式种植、品牌家庭农场、乡村服务业等新型产业,能够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型产业的发展又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入农村,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激发农村经济内在活力。

3.2 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传统种植业的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而返乡农民工从事的高质量再就业方式,如科技种植、“互联网 +′′ 销售等,能够显著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收入。此外,乡村服务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增收机会。

3.3 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返乡农民工高质量再就业,能够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参与到新型产业发展中来,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增收。例如,在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务工的贫困群众,不仅能够获得工资收入,还能学习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新型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公共服务的提升,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实的保障。

3.4 有利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返乡农民工在从事高质量再就业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能够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他们带回的城市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能够促进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的文明素养。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目标。

3.5 有利于社会稳定长治久安

返乡农民工实现高质量再就业,能够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他们在农村安居乐业,能够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此外,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够缩小城乡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

4. 返乡农民工高质量再就业面临的挑战

4.1 政策支持力度、落实程度和具体特性指导计划存在短板

目前,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 些支持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政策,但在政策支持力度上仍显不足。部分政策的补贴标准较低,难以满足返乡 在政策落 ,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层层递减的现象,一些好的政策无法真正惠及返乡 车 对返乡农民工不同特点和需求的具体指导计划,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导致返乡农民工在再就业过程中难以获得有效的政策支持。

4.2 资金缺乏且分散性强、抗风险能力较弱,使主动创业意愿弱化

返乡农民工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启动资金,但总体来说资金规模较小,且分散在各个家庭中,难以形成集中的资金优势。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村创业项目的贷款审批较为严格,担保机制不完善。农业产业受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影响较大,风险较高,而返乡农民工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可能会面临较大的经济损失。这些因素导致返乡农民工的主动创业意愿弱化,更多地选择较为稳妥的就业方式。

4.3 缺少准确可靠的信息来源,对供求矛盾、市场变化把握度不够

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渠道相对单一,返乡农民工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有限,难以获得准确、及时、可靠的供求信息和市场变化情况。而农村企业和用人单位也存在招聘难的问题,由于信息传播不畅,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返乡农民工在就业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成本和风险。

4.4 缺少接受文化与职业技能培训机会,且培训标准模糊、内容僵化

目前,针对返乡农民工的文化与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还不够完善,培训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农村地区的培训机会较少。培训标准模糊,缺乏统一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导致培训效果参差不齐。培训内容也较为僵化,大多集中在传统的农业技术培训上,与返乡农民工对新型农业产业、乡村服务业、“互联网 + 等领域的技能需求不相适应,无法满足他们高质量再就业的需要。

5. 返乡农民工高质量再就业途径

5.1 依托农业科技,发展集约化种

返乡农民工可充分利用自身学 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培训,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例如,学习智能 等设备,实现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精准调控,提高 植保,提高防治效果和作业效率,减少农药使用量。结合当地土 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基地。通过发展集约化种植,不仅能够增加农产品产量和附 业岗位和较高的收入。同时,可以成立农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 低 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5.2 打造品牌家庭农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返乡农民工可借助城市积累的 销经验,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品牌家庭农场。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和包装设计, 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 阔的市场。线上可以利用电商平台开设农产品店铺,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利用 媒体 和宣传;线下可以与超市、农贸市场、餐饮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宽销售 通过注册农产品商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5.3 开展“农业 + 旅游”融合业态,拓展就业空间

返乡农民工可充分发挥双重文化背景的优势,将城市的休闲农 与农村的自然资源相结合,开展“农业 + 旅游”融合业态。例如,开发乡 农村 景观、民俗文化等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举办农事 亲身体验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餐饮 客的休闲度假需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为返乡农民工提 的就业岗位 师等,还能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能带动周边农民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实现共同致富。

5.4 借助电商渠道,实现农产品销售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 技能和电商知识,借助电商平台开展农产品销售。 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销售利润。 宣传,发布农产品种植、采摘、加工等视频, 吸 多的返乡农民工通过抖音直播带货的方式,将当地的特色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电商企业的合作,利用电商企业的物流配 销售效率和覆盖范围。

5.4 加强职业培训,提升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和返乡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开设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例如,开展农业技术培 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开展电商运营培训,教授电商店铺开设、网络营销、物流配送等知 开 管理培训,培养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的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为他们高质量再就业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涛,翟佳悦,雷尚君 . 数字经济赋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 CFPS 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5

[2]李柯青,阎占定.乡村振兴视域下新一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

作者简介:袁妙,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理论与农村发展研究。

基金项目:“川渝党校(行政院校)系统2023 年调研一般项目”,课题编号:2023BDYYB—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