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隧道衬砌结构耐久性分析与优化

作者

韩耀鲁 马承志

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隧道工程作为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线路直、受地形地貌影响小、土地占用少等显著优势,在城市轨道、高速铁路、公路交通等领域广泛应用。衬砌结构作为隧道施工中的关键组成,不仅起到承载围岩荷载、保持隧道稳定的作用,同时对防水、防腐、防裂、延长使用寿命等也起到决定性影响。传统的衬砌结构设计主要关注其初期承载性能,而在长期服役条件下,由于环境侵蚀、荷载变化、材料劣化等作用,衬砌结构常会出现开裂、剥落、渗水、钢筋锈蚀等一系列耐久性问题,严重影响隧道的运营安全与维护成本。因此,对隧道衬砌结构的耐久性进行系统分析与优化已成为当前地下工程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耐久性问题不仅是结构材料性能退化的表现,更是结构设计、施工工艺与运营维护等多环节失效积累的结果。本文以典型隧道衬砌为研究对象,分析衬砌在实际运营中的常见耐久性问题,探讨其内在劣化机制,结合当前工程实践经验与前沿研究成果,提出可行的结构优化与耐久性提升路径,旨在为提升我国隧道工程的质量与服役寿命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建议。

一、隧道衬砌结构耐久性影响因素分析

隧道衬砌结构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外界环境和内在结构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性能劣化甚至结构破坏。首先,环境因素是衬砌耐久性退化的主导因素,主要包括地下水渗透、温湿度变化、冻融循环、二氧化碳侵蚀、氯盐腐蚀、硫酸盐侵蚀等化学物理作用。其中,地下水的存在不仅带来持续的湿度影响,还可能夹带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等对混凝土具有腐蚀性的化学成分,对钢筋造成腐蚀破坏。尤其在沿海地区或含盐地区修建的隧道,其衬砌极易发生钢筋锈蚀与碱骨料反应等现象。其次,结构设计与施工质量直接决定了衬砌初始性能与耐久潜能。不合理的配筋设计、衬砌厚度不足、混凝土强度等级偏低、结构断面不规则、施工缝处理不当等,均会导致衬砌抗渗能力差、应力集中、局部薄弱,成为后期渗水、开裂的隐患来源。此外,结构开裂是衬砌耐久性问题的直接表现形式,常因地质不均匀沉降、施工误差、外部动荷载等引发裂缝发展,一旦裂缝贯穿结构,将极大降低抗渗性与承载力。

二、隧道衬砌劣化机制与性能演化过程研究

衬砌结构的耐久性退化本质上是材料在复杂环境下发生理化变化的过程,并伴随力学性能的演化退化。混凝土作为隧道衬砌的主要材料,其耐久性能退化主要经历从微观结构劣化到宏观性能下降的渐进过程。在湿热环境和化学侵蚀作用下,混凝土内部孔隙率上升,水泥水化产物 Ca(OH)2 被侵蚀性离子置换,导致碱骨料反应加剧,生成膨胀物质破坏骨料界面区,引发内部微裂缝。同时,钢筋与水泥基体间的钝化膜在氯离子或酸性环境中被破坏,导致钢筋锈蚀并产生锈胀裂缝,加速混凝土保护层的剥落。在冻融作用下,混凝土毛细孔中的水反复结冰融化,产生膨胀压力使结构疲劳开裂。碳化反应则通过降低混凝土碱度,使钢筋更易遭受腐蚀。这一系列劣化反应往往相互交织,并具有时变性与不可逆性。

三、隧道衬砌结构耐久性提升的设计优化策略

结构耐久性的根本保障在于设计阶段的科学决策与构造细节优化。在结构布置方面,应优先选择合理的断面形式与均匀的受力体系,避免出现应力集中部位。对于处于强腐蚀环境中的隧道,应设置双层防水系统与加厚衬砌,提高抗渗能力与冗余性能。在构造细节上,需重视施工缝、变形缝等节点部位的构造处理,保证其密封性与变形协调性,防止渗水进入。材料选用方面,应根据环境特征选用高耐久性的特种水泥(如硫铝酸盐水泥)、抗硫酸盐骨料、高性能混凝土(HPC)、添加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硅灰、矿渣粉等)进行改性,同时掺加减缩剂、防腐剂、防冻剂等以提高耐久性。钢筋材料宜采用不锈钢筋或环氧涂层钢筋,增强其耐腐蚀性能。

四、隧道衬砌施工工艺对耐久性的影响与控制

施工质量作为衬砌耐久性保障的第一道防线,其工艺水平对结构实际性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衬砌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的拌合质量、浇筑振捣、模板安装、养护条件等环节均对其密实度与抗渗性产生直接影响。常见施工缺陷如蜂窝麻面、夹渣、冷缝、离析等均为后期渗水与开裂的隐患。因此,严格控制施工配合比、振捣时间、入模速度与养护制度是提升耐久性的基础保障。衬砌钢筋绑扎与定位误差也会影响保护层厚度,若钢筋露出表面则极易被腐蚀,应通过精细化放样与模板控制确保构造质量。喷锚支护与初期支护的连续性和均匀性亦需严格控制,以避免形成空洞与薄弱点。

五、隧道衬砌结构耐久性的维护管理与智能监测技术

即便在设计与施工阶段全面提升耐久性水平,隧道结构在长期运营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面临材料劣化与环境侵蚀,因此系统化的维护管理与智能监测成为衬砌耐久性保障的关键一环。传统隧道维护主要依赖人工巡检与定期维修,但这种方式在深埋、长距离、高湿等不利条件下成本高、效率低,难以实现早期预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监测技术正逐步应用于隧道运维系统中,形成集结构监测、数据采集、动态分析、寿命预测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通过布设位移计、应变计、钢筋腐蚀电位计、温湿度传感器等,实现对衬砌结构应力、变形、渗水、腐蚀等状态的持续监测,并借助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趋势判断与预警提示。

结论

隧道衬砌结构的耐久性是保障工程长期安全运营的核心指标,其受材料性能、设计构造、施工工艺、环境因素及运维管理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本文通过对衬砌耐久性影响机制的系统分析,明确了环境侵蚀与施工质量是主要退化诱因,指出优化设计构造、选用高性能材料、提升施工质量与实施智能化运维管理是提升衬砌耐久性的有效路径。未来,隧道衬砌耐久性研究应进一步聚焦材料机理与劣化行为的微观演化,提升寿命预测模型的精度,强化智能监测手段的实时性与分析能力,实现衬砌结构全生命周期的耐久性能控制与管理,推动隧道工程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覃 维 祖 . 混 凝 土 性 能 对 结 构 耐 久 性 与 安 全 性 的 影 响 [J]. 混 凝土 ,2002,(06):3-5+19.

[2] 杨 书 江 . 隧 道 衬 砌 混 凝 土 裂 缝 的 成 因 与 防 治 [J]. 西 部 探 矿 工程 ,2002,(S1):169-171.

[3] 陈洪光 .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应用于隧道衬砌可行性的研究 [J]. 混凝土 ,2003,(02):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