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赵仁军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高级中学
引言:高中数学对塑造学生思维模式、增强逻辑推理能力意义重大。然而,过往教学模式多为教师主导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与培育有所欠缺。随着教育理念的革新,核心素养培育成为教育重点。为扭转这一局面,促使学生既扎实掌握数学知识,又能全方位提升思维、协作等关键能力,以契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本文深入探究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复杂,学生若单纯从理论层面学习,极易感到枯燥乏味,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故而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不但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更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为核心素养培育筑牢根基[1]。当学生置身于精心创设的情境中,他们会更积极地思考、参与讨论,在探索中逐渐掌握数学思维与方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有个城市出租车收费是这么规定的,起步价 8 元,能坐 3 公里,要是超过 3 公里,之后每公里收 2 元。教师让学生琢磨,要是乘客坐出租车的里程数是
公里,那他要付的费用 y 元跟 x 有啥关系。在这个情境里,学生一下子就能感觉到数学和日常打车消费有关系。教师带着学生分析,当 0 小于 x 且 x 小于等于 3 的时候,y 就等于 8;要是 x 大于 3,y就等于 8 加上 2 乘(x 减 3)。通过这么个实实在在的生活例子,学生很容易就懂了函数里自变量、因变量还有对应关系这些概念。接着,教师又问了个问题,要是这个城市在特定节假日搞优惠活动,前 5 公里内每公里收 1.5元,5 公里之后恢复正常收费,这时费用 y 和里程数
的函数关系该咋表示呢?这个拓展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在原来学的函数概念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试着写出不同里程段的函数表达式。在创设这个情境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再觉得函数概念不好理解,而是在解决实际打车费用计算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学函数知识,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从根本上为深入学习函数知识。
二、问题驱动,培养思维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加速转变的重要时期,适宜的问题可如同思维的火种,点燃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层次递进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学知识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这些问题仿若思维的阶梯,促使学生逐步攀爬,从对知识的表层认知迈向深度理解[2]。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分析条件、探寻思路、尝试不同方法,这一过程予以学生锻炼思维的宝贵契机,助力他们构建系统的数学思维体系,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高中数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为例,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驱动教学。在课堂起始,教师提出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x2-5x+6 ,怎样求出该函数图像与
轴的交点坐标?”学生们基于已学知识,很快想到令 y=0 ,即求解方程 x2-5x+6=0 ,通过因式分解得出 (x-2)(x-3)=0 ,进而得到交点坐标为(2,0)和(3,0)。紧接着,教师追问:“从这个求解过程中,你能发现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这一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两者关系,总结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图像与
轴交点的横坐标。随后,教师再抛出问题:“若给定不等式 x2-5x+6>0 ,如何利用前面所学的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来求解?”学生们陷入思索,尝试结合函数图像进行分析。他们发现,当函数值 y>0 时,对应的
取值范围就是函数图像位于
轴上方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范围,由此得出不等式的解集为 x<2 或 x>3 。在这一系列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在探索中不断深化对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三者关系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极大锻炼。从简单的方程求解到深入剖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再到运用联系解决不等式问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逐步严密,根本上提升了对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思维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合作探究,提升协作素养
高中数学知识体系庞大且复杂,诸多问题的解决途径并非单一,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传统的个体学习模式往往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而合作探究模式为学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小组合作的时候,学生来自不同背景,想法不一样,知识储备也有差别。在合作中,学生一起面对难题、解决问题,能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对学生全面发展有帮助[3]。
以人教版高中数学《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为例,老师可以布置个合作探究的任务。给学生一些不同形状的几何体,像正方体、圆柱、圆锥这些,让学生分组去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每个小组有 4 到 5 名学生,大家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工。比如,有的学生擅长看图形、分析图形,就负责把复杂的几何体拆成简单图形,给算表面积和体积想办法;有的学生计算能力强,就做具体的数值计算;还有的学生善于总结,负责把小组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整理好,然后汇报。小组合作的时候,学生就围绕怎么准确用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讨论得很热烈。在不断讨论和协作下,小组最后找到了正确的计算方法。各小组算完后,展示成果、互相交流。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问题、给出建议,一起把对空间几何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的理解弄得更完善。
结论:总体而言,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等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育进程中成效显著。情境创设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致盎然,问题驱动使学生思维能力稳步进阶,合作探究助力学生协作素养大幅提升。未来,高中数学教学需持续探索创新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流程,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徐自伟.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5):30-33.
[2] 黄 明 通 . 高 中 数 学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培 养 的 教 学 策 略 [J]. 家长,2024,(35):47-49.
[3]孟庆波.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J].高考,2024,(3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