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探析
胡长江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引言
武训是清末" 千古奇丐",以乞讨兴办三所义学,为穷苦孩子提供教育机会。他三十年如一日,积攒钱财购置 300 余亩土地办学,其义举获山东巡抚张曜赞赏并奏请皇帝褒奖。在当今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背景下,研究武训精神具有现实意义。其蕴含的教育执着、无私奉献和吃苦耐劳等品质,为解决教育问题提供精神动力,也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总结武训评价的历史经验,弘扬其精神内涵,有助于激励更多人关注教育事业。
一、新时代武训精神的时代内涵
武训精神中蕴含的对教育公平的执着追求,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为强化教育公平理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引。教育公平关乎社会公平,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在现实中,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一)对教育的执着追求
武训兴办义学的初衷是让贫困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体现了他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当代社会应传承这种精神,政府需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如实施 " 全面改薄 " 等政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武训精神不仅强调资源公平分配,更追求教育机会平等[2]。在当今教育资源仍不均衡的背景下,武训对教育的执着精神激励我们持续推动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教育,实现人生价值。尽管时代不同,但武训精神仍是解决教育问题、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动力。
(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武训一生舍己为人,倾尽所有兴办义学。他甘愿过着比乞丐更艰苦的生活——衣衫褴褛、食不果腹、栖身破庙,却毫无怨言。为筹集办学资金,他不惜以锥刺身、刀破头、吞食秽物等自虐方式表演,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屈辱。
义学建成后,他跪请名师任教,并亲自照料师生:准备学习用品、打扫校舍、做饭帮工,视学生如己出。即便亲人求助,他也坚持 " 公款办学 " 的原则,分文不予私用。这种近乎苛刻的无私精神,使他将全部积蓄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武训的奉献超越了个人利益,以社会进步为己任,体现了中华民族 " 克己为人 " 的传统美德。他虽不识字,却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崇高意义,为后世树立了不朽的榜样。正如学者所言,这种精神正是 "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性格的精髓",至今仍激励着人们投身教育事业。
(三)艰苦奋斗的坚韧意志
武训兴办义学的历程,是一部用坚韧与信念书写的奋斗史诗。出身贫寒的他,自幼饱尝失学之苦,却立下宏愿,要让贫寒子弟也能读书明理。然而,一个身无分文的乞丐,如何筹集巨额办学资金?面对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武训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迎难而上,用三十余年的坚持,将梦想变为现实。
他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常年栖身破庙草棚,夏日忍受蚊虫叮咬,冬日仅以单薄的衣衫抵御寒风,每日仅以野菜粗粮果腹,却始终无怨无悔。这种近乎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正是 " 中国农民和中华民族勇敢、耐劳、刻苦的精神 "1141 的生动写照。他省吃俭用,将乞讨所得、打短工赚来的每一文钱都积攒起来,只为早日实现兴学之梦。
然而,仅靠个人积蓄远远不够。为筹集更多资金,武训四处奔走求助,甚至不惜放下尊严,跪求乡绅富户。他曾跪在举人杨树芳门前两天两夜,以一片赤诚之心打动对方。杨树芳不仅答应帮他管理资金,还联络其他乡绅共同支持义学。在武训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伸出援手,义学的筹建终于有了希望。
校舍建设、师资聘请、学生招收……每一步都充满艰辛。武训亲力亲为,与工人一起搬砖砌墙,监督工程进度,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最终,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的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拔地而起,贫苦孩子们终于有了读书的机会。
即便饱受饥寒交迫、世人嘲笑,武训始终坚守信念,不改初心。今天,虽然物质条件已极大改善,但我们在工作、学业中仍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武训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精神,依然是激励我们战胜困难、追求理想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怀信念,坚持不懈,再大的困难也能被征服。
二、弘扬传承武训精神的现实意义
武训时代已远,武训精神永存。在当今社会武训的奉献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我们都应该学习武训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一)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武训精神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树立了精神标杆。其核心在于敬业与奉献:身为乞丐却将办学视为毕生使命,这种执着激励着教师热爱本职、全心投入教学。[5]武训节衣缩食办学的奉献精神,更启示教育工作者要关爱学生尤其是困难群体,勇于承担教育责任。
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今天,武训精神具有特殊价值:既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教育发展,特别是帮扶贫困地区;又促使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教师应当传承武训精神,精心备课授课,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用实际
行动推动教育公平。
武训虽处贫贱却心系教育的崇高品格,跨越时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为教育事业奋斗。
(二)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武训精神是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典范。其核心内涵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无私奉献精神,陶行知将其提炼为 " 造成一个好学的中华民族 " 的崇高追求 [6]。这种精神在抗疫期间得到生动体现,无数医务工作者以舍己为人的行动诠释了责任担当。
其次是艰苦奋斗品质。在物质条件改善的今天,武训面对办学困境仍坚持不懈的精神,为创业者等群体提供了克服困难的精神动力。他历经艰辛仍勇往直前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在各种挑战面前保持积极进取。
第三是廉洁自律风范。武训虽生活困顿却严守义学资金的行为准则,为当前反腐倡廉提供了道德镜鉴。这种公私分明的品格,引导着公职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坚守职业操守。
弘扬武训精神,既能培育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又能促进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等优良品质的形成,对推动社会道德进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武训一生兴办义学,为贫寒子弟提供教育机会,传承中华文化。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时代,他的义举成为照亮求学之路的明灯。武训精神凝聚了儒家 " 仁爱 "" 礼义 " 等传统美德,通过义学教育,这些价值观深深扎根学生心中,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其精神包含博爱、奉献、奋斗、廉洁等品质,是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弘扬武训精神能增强文化自信,可通过主题活动、参观纪念馆等方式,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并将其融入实践。在文化创新方面,武训克服困难、多方筹资的探索精神为当代提供借鉴。当今文化发展需要创新思维,可学习武训的多元筹资模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使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这种精神启示我们要勇于突破传统,探索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结语
武训精神内涵丰富,涵盖了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公私分明的廉洁精神。武训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和弘扬武训精神,将其融入到教育、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学习武训的精神,激励人们为实现教育公平、推动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同时也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这样,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被我们一代代的继承,并发扬光大,才能更好的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光耀 . 武训精神论纲[J]. 齐鲁学刊,2007(2):11-13.
[2] 金林祥 . 论陶行知对武训精神的倡扬[J]. 教育学报,2007(3):86-90.
[3] 李兵 . 学习武训精神,办好基础教育——纪念著名社会教育家武训诞辰160 周年[J]. 内江师专学报,1998(3):68-71.
[4] 曹中屏 .“千古奇丐”武训与西方“教圣”裴斯泰洛齐[J]. 齐鲁学刊,2007(2):14-17.
[5] 钟春翔 . 百年武训评价的演变和对“武训精神”的在认识[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3):23-26.
[6] 张书丰. 武训义学及陶行知对武训精神的升华[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70-72.
[7] 姜林祥. 武训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J].《齐鲁学刊》,1989(1):96-99.
胡长江 /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从事聊城地方史、世界文化史研究(聊城 252000)
【基金项目】2025 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武训精神时代价值及海内外影响研究”(GHXM2025003)子课题“武训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研究”(GHXM2500301)
作者简介:胡长江(1982-),男,河南周口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聊城地史、世界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