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家园合作的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杨瑞

宜宾市叙州区商州镇中心幼儿园 四川 宜宾 644607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中指出 :“把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列为了重要教育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发展规律可以发现,小班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生长发育也进入重要时期,而且幼儿的基本动作比较自如,可以适宜的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以及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健康的性格,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也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为什么要家园合作对小班幼儿自理能力进行培养

由于小班时期的幼儿身体发育尚不成熟,加之家庭成员溺爱,许多生活事务都由家长包办,致使幼儿养成依赖习惯。当下不少幼儿父母工作繁忙,日常照料多由祖辈负责,这进一步加剧了溺爱程度。同时,多数家长偏重智力开发,忽视了自理能力培养。

还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幼儿年龄小,自我意识刚萌芽,尚未完全掌握生活自理的技巧与方法。面对生活问题时,常不知如何处理。而家长往往缺乏耐心,不愿引导幼儿尝试解决,而是直接代劳,图省时省力,却忽略了幼儿的自身发展需求,导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薄弱。

即便在家长或教师引导下,部分幼儿掌握了简单自理方法,但幼儿的热情难以持久,逐渐失去兴趣。而且有的幼儿明明自己在幼儿园都能够做的事情回到了家却变成了家长代替去做。家长偶尔的“帮忙”,让幼儿错失一次次锻炼机会,而家长的态度与做法,直接影响着孩子对生活技能的掌握程度。

现实中,大部分家长无法系统、科学地指导幼儿自理能力培养,对培养内容与方法缺乏了解,培养过程中也未遵循幼儿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致使幼儿自理能力提升缓慢。除此之外,许多幼儿园未重视家园合作,教师对家长的指导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与直观性,多以家长会口头转达为主,加之家长不及时反馈,导致指导效果不佳,最终错过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最佳时机,如果一旦错过了这个阶段,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就会变得很困难。

二、家园合作对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价值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自理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会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并且愿意主动去做一些事情和学习。培养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同样也能够培养到幼儿的独立意识,使幼儿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养成独立自立的性格,十分有利于幼儿今后的成长。自理能力的提高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融入集体生活,如果家长在家就培养了幼儿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小班幼儿在刚入园时就能够利用已有经验及其生活技巧以便更好更快的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于家长来说,通过家园合作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家长转变一些观念,重新树立培养的信心,因为在生活中大多数家长会觉得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是一件让人头痛和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通过教师科学的、系统的指导之后让家长更加了解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方法与技巧;家长通过在生活中对幼儿的科学引导会让家长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因为在培养过程中家长不仅是指导者与观察者,更是学习者和参与者,因为有些家长不太清楚的事情都是从幼儿那里学习到的,这样家长能够做到以学习者和同伴的身份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有效的家园合作也能促进幼儿园课程有效实施与开展,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能够教师能够有效关注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也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同样也能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得到提高。

三、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措施

(一)家长参与式交流研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与家庭密切合作,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首先需要通过家园合作来共同细化培养的目标,因为想要幼儿的自理能力得到提高或者达到成效,确立目标既是前提也是关键,并且需要家长、教师、保育员共同交流研讨,确立教育的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最好要求家长从头至尾的参与教研活动讨论,和幼儿园共同制定培养目标、细化目标的重点内容,让家长重视自己的位置,更有参与感。

(二)游戏化融入,儿歌式指导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但是想要让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需要激发幼儿对生活自理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小班的幼儿年龄小、学习方式不成熟等,有些时候就不太愿意动手做事情,但是小班幼儿特别喜欢边读边唱边做事情,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小班幼儿这一学习特征,将许多生活中需要他们自己动手做的事情编成儿歌,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既尊重了幼儿的学习方式也让幼儿在边做事情的同时边开心的念着儿歌加强幼儿的记忆点。爱玩是每个幼儿的天性,游戏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所以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游戏让小班在玩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练习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从而也得到生活能力的锻炼。

(三)积极鼓励,正确引导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提出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所以幼儿对新奇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当他们有探究欲望的时候教师和家长都不应该替代或者阻止,而是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鼓励支持幼儿,特别是在生活自理方面教师和家长更应鼓励和支持幼儿。

(四)追踪记录,明确需求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自理能力程度来进行分类,并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幼儿进行追踪调查,教师与幼儿家长密切联系交流,并且定期观察记录再提出每个幼儿的针对性意见和对家长的指导方式进行科学和详细的分析帮助。也可以让教师及时的掌握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状况。

(五)互动评价,及时完善

家长和教师都可以主动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合理的观察记录,并且进行适当的评价,可以是以描述的方式记录评价,也可以是用简单的符号标志进行记录评价。记录单位以“天”为单位,最后再以“月”的单位教师与家长进行总结分析,相互了解对方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从而进行培养措施的完善及其培养成效的评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工委家庭教育中心 . 成功家教启示录 [M]. 南京:南京出版社,2001.

[2] 刘耀芬. 家园联手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J]. 幼教园地,2003.

[3] 马绪 .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 [A]. 课程教育研究,2017.

[4] 彭茂华.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04.

[5] 王淑娟. 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 学前教育研究,2001,02.

[6] 王晶 . 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有妙法 [J]. 幼儿教育 ,2006,22.

[7] 张洁. 新形势下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研究 [J]. 成才之路,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