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高段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路径探索
马秀花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第六小学湖滨分校750001
引言: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其中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阅读和表达过程中具备独立思考、批判质疑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小学高段是学生认知发展迅速、语言能力逐步成熟的阶段,如何在此阶段有效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成为语文教师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学现状出发,结合部编版教材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希望为一线教学提供参考。
一、小学高段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模糊,缺乏明确的思辨指向
当前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情感体验的引导,而对思辨能力的培养缺乏清晰定位,许多课堂仍停留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层面,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关注,由于教学目标未能有效体现思辨导向导致课堂教学设计缺乏思维训练的维度,学生难以在阅读与表达中实现深层次的认知发展,制约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教学方法单一,难以促进深度思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仍以讲授法为主,课堂结构较为固定,缺乏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引入,教师主导性强,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互动性和探究性不足,即使有提问环节也多为封闭式问题,缺少启发性和挑战性,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使得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培养。
(三)学生参与度低,思辨氛围不足
由于课堂节奏较快、任务繁重教师往往急于完成教学进度,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时间极为有限,学生在课堂中缺乏充分交流与讨论的机会,观点交锋较少、思维碰撞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思辨氛围,部分学生因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表达意愿和自信,进一步降低了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这种低参与度的现象削弱了思辨性教学的效果,影响了学生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的协同发展。
(四)评价方式传统,忽视思维过程的考察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评价体系仍以结果为导向,注重知识点掌握和答题技巧,而对学生在阅读与表达过程中所展现的思维过程关注不足,考试命题多聚焦于信息提取与归纳能力,较少涉及逻辑推理、价值判断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这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更倾向于应试训练,忽略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长期培育,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成为制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深入推进的重要因素。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高段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
( 一) 确立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目标
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中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在于语言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其中“思维能力”被视为关键要素之一,所以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将思维训练作为课堂的核心目标之一,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应包含明确的思维发展目标,这些目标要体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推理,从而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合理设定目标难度,使思维训练既具有挑战性又具备可操作性,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为例,教师可以设定“分析孙膑的策略是否唯一最优解”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跳出教材设定的情境,从多个角度探讨比赛规则、对手特点、心理因素等变量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模拟等方式学生能理解孙膑的智慧所在,还能学会如何在复杂情境中做出理性判断,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实现了从知识获取到思维训练的转变,真正体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理念。
( 二)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思维潜能,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创设真实或虚拟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思考,比如在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如果你是班长,你会选择留下还是撤离?”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这一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个人经验和道德价值观展开讨论,从而锻炼其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
( 三) 构建多元互动平台,营造思辨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实现思辨性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应在课堂中营造尊重、平等、包容的对话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支持他们在争论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看法,为了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引入多种教学形式,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小型辩论:“母亲是否应该为了孩子牺牲一切?”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引用课文中的情节、语句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论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理解文本内容,需运用逻辑推理和情感共鸣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团队协作等方面均能得到全面提升,增强了他们对亲情、责任等社会伦理问题的认知与思考。
( 四) 优化评价机制,关注思维过程的表现
评价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更是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转而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重点关注学生在思维、讨论、表达等环节中的表现,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成长档案袋、学习日志等方式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维变化和发展轨迹,全面了解其思维能力的成长情况,在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份“节日文化比较表”,要求学生对比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与老舍笔下的描写并写出理由,在评价时不应只看答案是否一致,而应关注学生能否清晰表达观点、是否能合理使用证据支撑论点、是否能在交流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以评促思”的方式学生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文化理解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由知识积累向素养发展的转变。
结论:
小学高段语文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突破口,面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目标模糊、方法单一、评价滞后等问题教师应立足部编版教材,聚焦思维发展,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评价机制,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为导向的语文课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回归,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印佳蕾 . 核心素养导向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探索[J]. 上海教育 , 2023(28):75-76.
[2] 黄月季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研究 [J].2025.
[3] 周一贯 . 语文教学制高点 :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J]. 小学教学参考 , 2023(16):1-4.DOI:10.3969/j.issn.1007-9068.2023.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