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审视与价值导向
沈丹萍
中共丹东市委党校
一、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发展领域之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流程到日常生活里的智能语音助手,从医疗诊断辅助系统到金融风险预测模型,人工智能的应用无处不在。然而,随着其快速发展,一系列伦理问题也随之涌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审视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伦理问题,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剖析人工智能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这一科技浪潮,使其朝着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方向前进。
二、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
2.1 就业结构变革与劳动异化问题
人工智能的发展既带来了就业结构的变革,也引发了劳动异化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政府、企业和劳动者需要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注重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和职业发展,劳动者应积极提升自身技能,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以实现人工智能时代就业与劳动的良性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大量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岗位被自动化系统和智能机器所取代。这引发了就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导致部分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来看,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者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然而,人工智能引发的就业变动可能使部分劳动者失去通过劳动实现自我的途径,陷入劳动异化状态。他们不再是劳动的主导者,而是被动适应机器生产的附属品,这违背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
2.2 隐私与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收集、存储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其中包含大量个人隐私信息。人工智能系统会收集并存储用户输入的信息,如位置、通讯录、短信、浏览记录等,造成个人隐私数据泄露。一些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进行风控时,也存在数据共享过程中隐私保护不力的问题。数据还可能被滥用,如用于广告定向、个性化推荐,甚至被出售给第三方。例如,智能安防系统、电商平台的个性化推荐算法等都涉及用户数据的处理。在数据收集和使用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规范,就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而且,人工智能系统本身也可能遭受黑客攻击,造成数据篡改或系统瘫痪,威胁到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这反映出在人工智能时代,个人与社会在数据安全方面面临新的伦理困境。
2.3 责任归属的模糊性
研发者与使用者的责任界限:研发者开发出人工智能系统,但使用者在具体应用中可能会因不当操作或错误配置导致问题。例如,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公司设计了算法和系统,但如果车辆使用者未按规定保养或在不适合的环境下使用,发生事故时难以明确双方责任。当人工智能系统做出决策或执行任务时,出现错误或不良后果,责任归属难以明确。例如,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是汽车制造商、算法开发者、数据提供者还是使用者应该承担责任?传统的责任认定机制在面对人工智能时显得力不从心。由于人工智能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和自主性,很难简单地将责任归结于某一方,这给法律和伦理层面的责任判定带来极大挑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对伦理挑战的分析
3.1 辩证看待人工智能发展的两面性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一方面,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和便利条件.例如提高生产效率:能够自动化完成繁琐、重复的工作任务,如工厂中的生产流水线作业、数据录入与处理等,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推动科学研究:凭借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帮助科研人员处理海量数据,加速科学研究进程,如在天文学中对星系演化的研究、生物学中基因序列的分析等。改善生活质量:应用于医疗领域,可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智能家居中,实现自动化控制,为人们提供更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它带来了上述一系列伦理问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停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不能对其负面影响视而不见。而是要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负面效应,实现人工智能发展的良性平衡。
3.2 社会关系视角下的问题剖析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关系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而生产关系又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人工智能作为生产力的新代表,其发展必然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就业结构变革背后是资本与劳动之间关系的调整,隐私安全问题涉及个人与企业、政府之间在数据占有和使用上的关系博弈,责任归属模糊反映了现有法律和社会规范在新型技术面前社会关系界定的滞后性。只有从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才能深入理解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向下人工智能发展的价值构建
4.1 以人为本的价值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导向。这意味着技术的发展要以满足人的需求、保障人的权益为首要目标。在设计和应用人工智能系统时,要充分考虑人的体验和感受,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人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可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智能康复设备能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从而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提升生活质量。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智能辅导系统能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人类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在工作中,人工智能工具可以辅助人们完成一些复杂的任务,如数据分析、设计辅助等,帮助人们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为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4.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应加剧社会不平等,而应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资源分配上,要确保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群都能公平享受到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成果。例如,在教育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获得与城市学生同等质量的教育。同时,在就业政策上,要加强对因人工智能发展而失业人群的再培训和就业扶持,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发展机会。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服务,不因为种族、性别、年龄等因素产生歧视,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人工智能的设计和开发应遵循人类的伦理道德原则,如避免算法歧视、保护隐私等,确保其在符合人类价值观的前提下发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2]
[3]卡尔•马克思.资本论(上)[M].译林出版社,2014:4;5;6.
[2]吴声功.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论的难题解述[J].学海,2002(03):22-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