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油田采出液中油水分离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

齐研 赵育生 杨振宇

新疆成和天利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34000

引言:

在石油开采进程中,油田采出液含有大量油、水及杂质,有效实现油水分离对提高原油质量、降低处理成本、保护环境意义重大。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采出液成分愈发复杂,传统分离技术逐渐难以满足需求,促使油水分离技术不断创新发展[1]。

一、传统油水分离技术的局限

传统油水分离技术,如重力沉降、化学破乳及离心分离等,在应对日益复杂的含油废水处理需求时,其固有缺陷日益凸显,效能受到显著制约。

(一)重力沉降法:效率受限,适应性不足

重力沉降技术依据油水两相的密度差实现分离。然而,该方法的核心局限在于其分离效率普遍偏低,处理周期冗长。特别是对于油水乳化程度高、分散相粒径细微或密度差较小的体系,其分离效能急剧下降,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油水分离指标,难以满足高效处理的要求[2]。

(二)化学破乳法:二次污染风险与稳定性欠缺

化学破乳依赖投加特定的化学破乳剂来破坏乳化液的稳定性,促使油水分离。此方法的主要弊端在于需大量消耗化学药剂,不仅显著增加了处理成本,残留药剂及其反应产物易引发严重的二次环境污染问题。化学破乳的效果受乳液性质(如乳化剂类型、油品特性、水质条件)影响显著,面对成分复杂多变或稳定性极强的乳化体系时,其破乳效果常呈现不稳定性,难以保证稳定可靠的处理达标。

(三) 离心分离法:高能耗与运维成本制约

离心分离技术利用离心力场强化油水分离过程,在处理速度与分离效率方面较重力沉降有所提升。但其突出的局限性在于设备运行能耗极高,对动力系统要求苛刻。同时,高速旋转部件导致设备结构复杂,日常维护保养需求频繁且精细,设备磨损快,故障率相对较高,使得整体运维成本(包括能耗、维护、折旧)显著攀升。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离心分离技术在需要大规模、长周期运行的工业场景中的经济可行性与广泛应用前景[3]。

二、创新油水分离技术

纳米材料凭借其独特的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及微观结构优势,在油水分离领域展现出突破性的应用潜力。以纳米纤维膜为例,其具备极高的孔隙率与可调控的表面润湿性(如超亲水 - 超疏油或超疏水 - 超亲油特性),能够实现对油水混合物或乳化液的选择性分离——允许水相快速透过同时有效阻隔油相。具有超亲水 - 超疏油特性的纳米纤维膜材料,针对特定油水乳液体系的分离效率可稳定超过 99% ,展现出卓越的分离精度。此外,功能化纳米颗粒(如改性二氧化硅、磁性纳米粒子等)作为新型破乳剂也受到广泛关注。其纳米尺度的粒径赋予其极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能够有效吸附于油水界面,破坏乳化液滴的界面稳定膜结构,促进油滴的碰撞、聚并和粗粒化,从而加速油水相分离过程,为处理难分离的稳定乳化液提供了新思路[4]。

(二)高性能膜分离技术的演进与应用

膜分离技术以其高效、低能耗、环境友好及易于集成放大等显著优势,成为现代油水分离研究的核心方向。新型膜材料的持续开发是关键驱动力。例如,聚偏氟乙烯(PVDF)膜因其优异的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及耐污染性能而被广泛应用;通过表面改性(如亲水涂层、共混、等离子体处理等)可进一步增强其表面亲水性及抗有机污染能力,提升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通量和截留率稳定性。陶瓷膜则以其卓越的热稳定性(耐高温)、化学惰性(耐强酸强碱及有机溶剂腐蚀)及长使用寿命著称,特别适用于高温、高腐蚀性油气田采出液等苛刻工况下的油水分离。当前研究前沿集中于膜分离与其他技术的耦合集成,如膜蒸馏 - 膜分离组合工艺。该工艺利用膜蒸馏产生的负压驱动膜分离过程,并借助膜蒸馏的高效脱盐能力,可协同实现油、水、盐的高效分离与回收,大幅提升整体工艺效能与资源利用率。

(三)离心分离技术的智能化与效能优化

为克服传统离心分离技术能耗高、运维成本大的固有缺陷,着力于设备结构优化与智能控制系统的深度融合。在设备结构层面,创新性地开发出变径离心机。其核心在于转鼓设计采用变化的直径,利用离心力场沿轴向的梯度分布特性,使得不同粒径分布的油滴能在转鼓的不同区段实现针对性、阶梯式的分离富集。这种设计显著提高了单位处理量下的分离效率和油相回收率。同步进行的智能化升级是另一重要方向。通过集成先进的传感器网络(如压力、温度、浊度、界面位置传感器)与实时数据分析算法,构建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在线连续监测离心机运行的关键参数(如进料性质、转鼓内油水界面位置、扭矩变化等),并据此动态、精准地自动调节转鼓转速、进料速率、排渣周期等核心运行参数。这种自适应控制策略不仅优化了分离过程,确保最佳分离效果,更能有效避免设备过载或低效运行,从而显著降低整体能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护频率与成本,极大提升了离心分离技术的经济性和大规模工业应用的可行性。

三、技术发展趋势

油水分离技术正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与集成协同化方向演进。(1)智能化运行控制:深度融合传感技术(在线监测压力、温度、流量、油水界面、浊度、组分等关键参数)、数据采集系统与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优化控制模型),构建智能决策与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感知分离过程状态,动态预测效能变化(如膜污染趋势),并自动优化调整运行参数(如膜系统跨膜压力、反洗周期;离心机转速、进料速率、排渣频率)。通过精准闭环控制,实现分离效率最大化、能耗最小化、运行稳定性最优化,并降低对人工经验的依赖。(2)绿色低碳化发展:技术研发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最大限度降低环境足迹。重点在于:显著减少甚至消除化学药剂(如传统破乳剂、清洗剂)的依赖与投加,转而强化利用物理分离机制(如先进膜技术、高效离心)、生物方法(如生物破乳剂)或绿色材料(如可降解纳米材料)实现分离;持续开发与采用低能耗或可再生能源驱动的分离工艺与设备(如优化水力设计的低阻膜组件、高效节能电机驱动的离心机);同时,强化分离过程副产物(如浓缩油相、废水)的资源化回收与无害化处理,实现近零排放。

结语:

油田采出液油水分离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对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纳米材料、膜分离、离心分离等创新技术为解决传统技术局限提供了新途径,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油水分离技术将更加高效、环保、智能,为油田高效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马强 . 管道式油水分离技术处理稠油采出液工业试验 [A]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22 年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三)[C].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Chinese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 2022: 4.

[2] 唐晓旭 , 张勇 , 王秀军 , 陈家庆 . 电场强化油水分离技术在油田采出液中的应用研究 [J]. 工业水处理 , 2022, 42 (03): 168-171+177.

[3] 袁良秀 . 管道式油水分离技术处理稠油采出液工业试验 [J]. 中国石油石化 , 2017, (10): 119-120.

[4] 许浩伟. 孤岛油田采出液油水分离技术研究 [D]. 山东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