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

赵梓翔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 10220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贵在“能动”。

作为一名初探材料学的青年学子,实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动手,还在于走近生动的科学、走近应用中的科学、走近科学家们和他们的精神内核。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科学家精神作出全面概括。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021年9月科学家精神被纳入为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在材料科学界,一代代材料人也传承着材料科学家精神。科研工作者及团队们深耕数载、数十载,甘坐冷板凳,做出真学问、解决真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图纸绘在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的蓝图上。

笔者认为,材料科学作为国家“一流建设学科”,要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推动“新材料”科技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科学与实践应该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和学习过程。学生应该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项目,强化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既懂材料科学又了解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北京化工大学在实习实践方面提供很多指导与协助。学校及学院在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也提供了很多长期合作平台和岗位。学校会给本科生安排实习机会,根据不同的专业与模块去不同的单位开展实习。大二有利用小学期时间开展的短期实习的机会,大四会有组织的去企业实习。疫情期间,学校还特别与企业沟通,以线上讲座方式开展云实习,就实操演练、疑难案例解决等与学生进行案例教学式的实习互动。学校的化学工程学院还设立了青年引领工程(青领工程)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学生可以参观技术检测部和生产操作间,近距离感受企业产品的生产与工艺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特别是与市场前景较好的产业开展紧密合作的情况,如与近年来持续发力的化妆品、酒业、汽车零部件行业合作,为其提供低碳绿色的环保包装产品而激发企业生产力及产能、效益等,进一步拓宽了视野,了解行业发展,为未来职业规划拓展思路,为所学知识提供应用平台。

“学精神、走一线、促发展、深内涵”是化工大实习实践的新范式。据悉,只“青领工程”两年来的实践,就走进17个省市,到访近70家用人单位。学生们在实践中探索专业内涵、拓宽行业认知、坚定报国志向。

从就业来讲,材料专业一直常年位居高薪专业排行榜前列。很多毕业生对就业前景非常乐观。但就业薪酬和未来发展并不能完全画等号。就业薪酬固然重要,但学习这个专业的初心才是材料人终其一生从事这项事业的根基与动力。作为青年人,也许面包与梦想如何结合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但是,习主席说过,“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青年人要把个人理想树立在国家发展的伟大脉络上,要有螺丝钉精神,更要有钉钉子精神。

在“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一尊奖杯被放置在空心涡轮叶片和白玫瑰花旁,这尊奖杯的主人就是中国高温合金和新型合金钢的重要奠基人师昌绪。师昌绪赴美深造,仅用9个月时间就获得了密苏里矿冶学院的硕士学位,随后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以全A的成绩获得欧特丹大学博士学位。在美期间,他取得了令人艳羡的科研成就,但却丝毫没有动摇他回国建设祖国的决心。他曾说,“使中国富强是唯一的目的,只要是对中国有好处的,我都干!”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葛昌纯院士,一辈子奋战在材料科学研究第一线。作为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他常说:“我的前半生主要献给了祖国的核裂变事业,而我的后半生主要献给祖国的核聚变和核裂变事业。”他把一生中最珍贵的年华献给了“两弹一星”事业。葛昌纯80华诞时,北京核学会赠送了“材料报国,追求第一”的锦旗。这是老先生践行一生的信条,也是他对后辈材料人的谆谆教诲和嘱托。

科研是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枯燥的,重复的,也常常伴随着挫败。如何接受“挫败”,获得“成长”?笔者用自己的体会,验证了“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坚持,总会看到曙光”这样的真理。第一次真正走进实验室,第一次接触到“科研”的真相。它需要极其广泛的阅读积累、严谨的科学态度、精准的实验步骤、数据的全面收集、逻辑清晰的客观分析,最后才能得出结论。科学观念正是在不断的受挫中逐渐形成的。虽然,这条路远比想象中更难。

实践的主体是“人”。人的坚定的意志力决定了实践的持续性。同时,实践的开展也需要以本领能力为前提和支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在科学界不足为奇。

作为材料专业的本科生,笔者曾跟随学长近距离了解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的科学家们如何治学、如何育人、如何以钉钉子精神做好一件事。航天科工二院的老一辈计量专家原副总工程师、总计量师叶德培,带领团队经过近10年攻关取得的重大成果,但最初,这一成果一度被闲置,经济效益偏低。叶德培四处奔走游说,争取到一个仲裁机会。最终,国家相关部门确定了这套基准成为国家副基准,并于1998年下文正式命名。经过数年的努力,叶德培先后将国际《测量不确定度表示导则》译为中文,并写成教材进行推广。她本人也成为国内研究“测量不确定度”的知名专家。在她的晚年,她依旧钻研着研究计量名词术语以及相关领域的攻坚课题研究。

材料专业学生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材料报国”。矢志追求“材料报国”的理想,敦促着老一辈材料人和如我们一样的新一代材料人为国家建设抛洒热血。记得一次主题班会上,大家在讨论材料青年的“人生观”问题时,一位同学谈起他的故事。他受到哥哥的影响,对成为一名科学家无比向往,而后立志在材料专业发挥能量。但是自身有限的学习能力又与伟大理想有很大距离,在为什么而学习这个问题上产生了怀疑,使他痛苦不已。在不断纠结的过程中,也如愿以偿进入理想的大学。大学的学习,也时有挫败感。但在项目做不下去或熬夜写东西的时候,想到自己的科研梦想和初心愿景,做一番事业的决心就又充满了整个身体。他的故事,使我感同身受,就像是看到了活脱脱的自己。我们选择的材料专业既是一门高精尖的硬科技,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实践实操能力对于材料专业学生至关重要。

从纵深角度看,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是飞速的。当人们提到材料科学时,也不再仅仅是指传统的钢铁水泥,材料在航空航天、信息通讯、新能源、医药健康、国家安全等众多领域中的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将持续激发我们的学习动力和家国情怀,增强“抢战科技制高点,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想,科学研究的动力在于首先是个人兴趣,亦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研究成果能真正地为改善人类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实践的脚步对于我这样的材料学子来说将永不停歇的印在每一段成长步伐中。

作者简介:赵梓翔(2006-),男,汉族,河北献县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4级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