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课程思政一体化互动互融

作者

余霞

安顺学院 贵州安顺 561000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内涵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本质特征

1. 系统性:强调思政课各要素的整体设计,避免学段间“各自为政”。如小学阶段侧重道德情感启蒙,初中阶段强化思想基础,高中阶段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增强使命担当,形成“启蒙—奠基—升华—践行”的递进链条。

2. 学段性: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如小学通过生活化案例培养规则意识,大学通过理论研讨深化理想信念。

3. 实践性:注重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场景,强化知行合一。如马鞍山市通过“跨学段教师互访计划”,推动高校与中小学思政教师联合备课,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二)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核心要义

1. 价值引领: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数学课程通过分析“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数据模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 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如物理课程结合科学家精神,化学课程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寓德于教”。

3. 方法创新: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方法,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如通过模拟政协提案活动,提升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课程思政一体化的互动关系

(一)目标协同: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但侧重点不同。前者聚焦学段衔接,强调思政课程的纵向贯通;后者侧重学科融合,注重思政元素的横向渗透。二者的互动可形成“纵向递进、横向拓展”的育人网络。如小学阶段通过思政课培养基础道德观念,通过语文、科学等课程渗透爱国情怀;大学阶段通过思政课深化理论认知,通过专业课程强化实践应用,共同推动学生从“道德认知”到“价值践行”的转化。

(二)内容互补:实现思政资源的优化配置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需解决内容重复、断层等问题,而课程思政一体化可提供丰富的学科素材。如高中思政课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可结合历史课程中的改革开放史、地理课程中的区域协调发展案例,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三)方法互鉴:推动教学创新的双向赋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强调学段差异,要求教学方法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如小学采用故事教学法,初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大学采用研究式教学法。课程思政一体化则需根据专业特点创新方法,如工科课程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工匠精神,文科课程通过文献分析提升批判性思维。二者的互动可促进教学方法的交叉借鉴,如将思政课的“案例教学”引入专业课程,或将课程思政的“项目式学习”应用于思政课实践环节。

三、当前互动互融面临的挑战

(一)政策机制不完善

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协同推进缺乏顶层设计,存在“各自为政”现象。如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的交流机制不健全,跨学段、跨学科的集体备课难以落实。此外,评价体系的割裂也制约了互动成效,思政课评价侧重知识考核,课程思政评价缺乏科学标准,导致“重形式、轻实效”。

(二)资源整合不充分

思政教育资源分散于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尚未形成共享平台。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资源未有效下沉至中小学,中小学的实践案例也未反哺至高校教学。课程思政的优质案例库、教学指南等资源建设滞后,制约了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三)教师能力待提升

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在思政素养、教学方法上存在短板。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对专业课程的了解,难以挖掘思政元素;部分专业课程教师思政意识薄弱,将思政教育简化为“口号式”灌输。此外,跨学段教师交流机制不完善,导致教学衔接不畅。如高中教师可能不熟悉大学思政课的目标要求,大学教师也可能忽视中小学学生的认知基础。

四、互动互融的实践路径

(一)以系统思维构建协同框架

1. 政策协同:制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课程思政一体化的联动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与时间表。如教育部可出台指导文件,要求地方教育部门将二者纳入学校考核指标,推动区域协同。

2. 资源整合:建设跨学段、跨学科的思政教育资源平台,实现案例库、教学视频、实践基地的共享。如浙江省推出的“生活化”思政教学模式,通过整合中小学与高校资源,开发了系列校本课程。

3. 评价改革:构建“思政课 + 课程思政”双评价机制,将思政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如上海市将课程思政实施情况作为专业认证的重要指标,倒逼教师提升思政意识。

(二)以目标衔接驱动内容融合

1. 学段目标衔接: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分层递进的思政目标。如小学阶段通过“红领巾争章”活动培养规则意识,初中阶段通过“模拟政协”活动增强公民意识,高中阶段通过“社会调研”活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强化使命担当。

2. 学科目标融合:在专业课程中嵌入思政目标,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统一。如计算机课程可通过分析“大数据安全”案例,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医学课程可通过讨论“医患关系”案例,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三)以实践创新强化育人实效

1. 实践平台共建:推动大中小学与社区、企业、红色基地等合作,建设一体化实践育人网络。如马鞍山市通过“校地合作”模式,组织中小学生参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指导中小学生开展思政实践活动,形成“大手拉小手”的育人格局。

2. 教学方法创新:采用“思政课 + 课程思政”双轨教学法,如在思政课中引入专业案例,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思政讨论环节。如福州三中教育集团在思政课中融入数学建模案例,在物理课程中讲解“两弹一星”精神,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四)以师资共育提升融合能力

1. 教师培训体系化: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的联合培训机制,通过工作坊、研讨会等形式提升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如北京市教委推出的“思政课教师夏令营”,邀请高校专家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备课,促进了教学理念的交流与更新。

2. 教师交流常态化:推动跨学段、跨学科教师互访,例如高校思政课教师到中小学挂职,中小学教师到高校进修,实现教学经验的双向流动。广东省实施的“跨学段教师互访计划”,通过组织高校与中小学教师联合开展思政实践活动,提升了教师的综合育人能力。

结论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课程思政一体化的互动互融,是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二者通过目标协同、内容互补、方法互鉴,可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思政教育新格局。然而,当前互动互融仍面临政策机制不完善、资源整合不充分、教师能力待提升等挑战。未来需从政策协同、资源整合、评价改革、实践创新、师资共育等多维度持续推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生态,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