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差异化教学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

作者

周清华

开平市三埠街道办事处东河小学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当前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存在单一化、标准化现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出基于学生能力进行作业内容层次划分、题型多样构建、难度梯度配置等策略,同时强调融入多元评价机制、即时反馈渠道、成长档案管理方法,以促进每位学生获得最适合自身发展学习体验。此类分层作业设计不仅能够照顾不同层次学生需求还能提升学习效率与主动性,对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具有实践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作业;差异化教学

引言:差异化教学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针对性提供符合各类学生需求教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延伸与巩固环节,作业设计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单一化作业模式已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要求,难以满足班级内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发展需求。分层作业作为差异化教学重要实践形式,通过科学设计不同层次作业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练习机会,既能促进学困生基础知识掌握,又能满足优秀学生思维拓展需求。

一、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呈现诸多值得关注问题。其一作业内容普遍呈现同质化倾向,教师习惯性布置统一练习,班级所有学生完成相同题目,忽视学生间存在认知能力差异。此种做法导致学习能力强学生感觉题目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而学习基础薄弱学生则可能因题目难度过高而产生挫败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其二作业形式单一,主要集中于课本习题或辅导资料上机械性练习,缺乏创新性与探究性任务设计,难以激发学生思维潜能与创造力。其三作业评价方式局限于正误判断,缺少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过程关注与指导性评价,难以发挥作业促进学习功能。

而在作业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虽已意识到分层作业重要性,却因缺乏系统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而难以有效开展。加之班级规模大、教学任务重等客观因素限制,分层作业设计实施面临诸多挑战。更为关键问题在于部分教师错误理解分层作业本质,简单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固定等级,长期使用固定模式作业,不仅未能体现真正个性化教学理念,反而可能强化学生间等级差异,不利于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于学生能力的分层作业设计策略

基于学生能力分层作业设计先应遵循递进性原则进行内容层次划分,将作业内容划分为基础层、提高层与拓展层三个层次。基础层聚焦教学目标中必须掌握知识点与基本技能,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提高层着重培养学生解决稍复杂问题能力,涉及知识迁移应用;拓展层则提供开放性、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深度思考与创新。作业题型应注重多样化设计,融入应用题、开放题、项目式任务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认知风格学生学习需求。作业难度呈梯度配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当挑战中获得成功体验。作业设计关注知识联系与应用,将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增强学习实用性与趣味性。作业具有弹性选择空间,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难度作业,也可在完成基础题目后尝试更高层次挑战。层次清晰指导说明能够明确各层次作业要求与完成标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自身能力与学习目标,构建既照顾全体又关注个体差异化作业体系。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为例,教师应该设计三层次分层作业。基础层作业包含简单两位数乘法计算题,如23×45、56×34等,要求学生正确书写算式与计算步骤。同时设计情境简单应用题,如一本故事书25元,买了12本需要多少钱,确保所有学生掌握乘法计算与简单应用。提高层作业则增加难度,如含有0或进位较多乘法题目90×76、98×57等,还能添加需要分析两步应用题,如一箱苹果有24个,一共运来35箱,班级每人分得3个够几人分,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拓展层作业则引入开放性探究任务,如请你找出乘积为2024两个两位数,并说明你寻找方法,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乘法运算规律与实际应用。还能设计趣味性任务,如创设小小超市情境,让学生扮演顾客与营业员角色,运用两位数乘法解决购物计算问题,将抽象计算融入生活情境。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融合评价反馈的分层作业实施方法

采用等级评价、过程评价与进步评价相结合方式,根据不同层次作业设置相应评价标准,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积极评价体验。构建即时反馈渠道,教师能通过课堂巡视、小组研讨、师生交流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作业平台、微信小程序等工具实现作业提交、批改与反馈全过程高效管理。实施成长档案管理,为每位学生建立作业档案袋,记录其在不同层次作业中表现与进步情况。教师应善于发挥同伴互助功能,鼓励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结成学习伙伴,通过互相解释、讨论与评价促进共同进步。针对学困生教师能提供个别化指导;对于优秀生则鼓励其担任小老师角色,或参与更具挑战性任务。定期进行分层作业效果分析,及时调整优化作业设计方案,形成持续改进循环机制。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为例,教师实施融合评价反馈分层作业方法可具体操作如下。对于基础层作业如125×36、246×58等基本计算题,教师采用对勾与星号结合评价方式,不仅标记答案正确与否还关注计算过程规范性。针对提高层应用题,如一辆客车每小时行驶65千米,连续行驶12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教师通过评语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解题策略,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方法优缺点。对于拓展层探究题寻找乘积是5000三位数与两位数组合,教师组织小数学家交流会,让学生展示各自解题思路,激发思维创新。课堂上实施作业诊断站活动,针对典型错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纠正。学生之间组成互助对子,高水平学生担任小老师,帮助学困生解决疑难。同时教师为每组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册,定期记录作业完成情况与能力提升,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运用班级微信小程序创建作业反馈墙,学生可随时提交疑问,教师及时回应指导。

结论:通过分析当前作业设计存在问题,提出基于学生能力分层策略与融合评价反馈实施方法,构建了较为完整分层作业设计框架。成功分层作业不仅需要考虑内容梯度设计,更需要配套评价机制支持与实施方法保障。分层作业设计核心在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每位学生提供恰当挑战与成功机会,激发其学习潜能与主动性。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不同数学知识领域特定分层作业模式,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下智能化分层作业系统开发,为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更加丰富实践资源。

参考文献

[1]姜虹宇.差异化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24.

[2]陈文彪.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初探[J].华夏教师,2024,(07):103-105.

[3]陶俊杰.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34):45-4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