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评论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
周坤
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东江门 529000
现当代文学评论主要以现代、当代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对作品的思想内核、艺术价值、历史局限、理论内容等进行解析与批判。优质的文学评论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正确、深入理解作品,掌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还能够为文学创作转型升级提供新的灵感,另外,也可以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帮助强化公众的批判思维与辩证分析能力。因此,应加强现当代文学评论优化工作开展的紧迫性,有效提高文学评论的客观性、专业性、创新性与深度。
1. 现当代文学评论存在的问题
1.1 过度偏重表达个人情感与观点
现当代文学评论中过度偏重表达个人情感与观点的问题表现为:一是部分评论家偏好融入自身的思想情感、阅读体验、主观想法,对于评论结果具有较大干扰、影响,违背了评论原则、脱离了评论目的,难以结合作品本身特色、内容进行分析。二是部分评论家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未能深究文章背后隐藏的文化符号、哲学思想,没有深入挖掘作品的潜在价值。三是部分评论家的专业能力、知识基础较差,文学素养较低,仅出于自身喜好而未接受过正规、系统学习,在尚未具备相应资质的条件下成为了文学评论工作者,无法正确运用相关研究方法进行评价。四是部分评论家过度追求商业化、娱乐化,期望获取较大的关注度、讨论度,因此忽视了评论基本要求,倾向于选择热门作品进行非专业评论。
1.2 存在文化偏见和主观性臆断现象
评论家的学历、价值观、思维逻辑、文化背景等均是影响文学评论的客观性、可靠性、公正性的主要因素。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部分评论家的主观性臆断行为较为常见,习惯于遵循自身想法,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直接忽视了文学作品自身的内涵、特点,使得文学评论失去了参考、指导价值。同时,部分文学评论者受到本土文化、性别文化、地域文化、阶级文化的影响较深,对于尚未涉及到的、不了解的文化,无法进行正确理解,直接依靠自身文化背景进行片面化评论,例如,西方评论家因不了解中国文学作品中历史语境、民族特质、隐喻文字等,便会对原文内容产生误解,在评论中私自添加了自身偏见想法,甚至选择用“晦涩难懂”取代艺术创新分析。
1.3 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差
现当代文学评论强调以专业的文学研究方法和文学批评形式对作品进行专业指导、评判。然而,部分评论家的方法论薄弱与研究深度缺失,专业基础较差、学术态度不端正,在进行评论时仅能僵硬套用理论模板、术语模板,而与文学作品本身相脱离,不能真正根植于本土历史语境进行真情实感阐释与分析;一些评论家的评论内容还存在论证空心化问题,习惯于依赖宏大叙事框架,无法对作品细节进行研究;同时,还存在一些评论家的阅读经历有限,文化累积不够,言语较为匮乏,在评论时只能一味堆砌学术黑话,且用词重复率较高。
2. 提高现当代文学评论的对策
2.1 站在多元化视角,加大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度
想要提高当代文学评论质量,关键在于累积丰富、大量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培养形成从全方位、多角度分析的良好习惯,以能够确保评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因此,评论家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注重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能力,积极对各个领域的文化知识进行了解、研究,如心理、历史、文化、哲学、文学等领域,同时,应重视探究文学作品的创作历史背景、人物塑造方法、语言风格、叙事结构等,在综合分析后,站在多视角进行评论、阐述。同时,评论家还应加大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度,了解公众热议话题,将时事热点作为文学批评的参照物,从“现象描述 - 矛盾揭示 - 价值判断 - 建议提出”四方面着手,进行作品分析与评论,进而了解文学作品对社会议题的回应能力,更好掌握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与内涵,以提升评论合理性。
2.2 深入阅读理解,提升评论的客观公正性
为提升文学评论的客观公正性,评论家应重视加强对文学作品、文学传统,即文学理论、语言风格、文学流派、历史背景等的研究力度,以能够发散思维,通过与其他作品比较分析,提高评论深度、细致程度。在深入阅读时,评论家应做好文本细读规范重构工作,采用多重语境还原的方法,揣摩创作者的写作心理,把握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而防止阅读时出现断章取义问题。同时,应对作品的结构、语义进行分层解析,按照表层含义、隐喻内容、文化符号的顺序进行逐级解读,能够帮助正确理解杂文作品的修辞策略与思想内核,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象征意义。此外,评论者在深入阅读理解过程中,还应树立版本校勘意识,明确作品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且要留意关注作品文字中的裂隙与沉默处、自觉剥离理论预设直面文本,进而能够以不同视角产生新的理解。
2.3强化评论家综合素养,提高文学评价的专业性与创新性
通过强化评论家综合素养,以丰富文学知识,使之能够掌握多种文学术语,具备对作品意义、主题、人物描写、故事情节、风格、流派分析的能力。因此,评论家应注重构建复合型知识体系,不仅要系统化研读中外文学经典及文艺理论著作,还要正规学习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方法论,从而有效强化审美水平、理论思辨能力,增强对现代化、数字化分析手段、传播手段的应用能力;同时,应积极进行学术伦理建设,明确认知作品的双重评价标准,形成对作品学术深度、社会影响力评价的习惯,制定自我修正机制,以能够敏锐捕捉公众对热点议题的文学期望,随时随地转变评论焦点,以免评论与公众认知相分离。另外,应积极创新批评实践模式,及时对具备时效性的重大社会事件进行讨论,主动与跨领域学者、专家、作者交流沟通,学习融媒体表达形式,了解“短实新”评论方法,通过视频评书、播客对谈、平台直播等形式重构批评话语,但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朝向简单比较的庸俗化方向发展,应坚持保持文学自主性。
结语:
通过分析可知,现当代文学评论坚守美学与历史批评的学术品格,在打破创造者的思维惯性、专业术语壁垒,加快文学事业发展步伐,提高公众文化认同感,引发公众深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结合现阶段现当代文学评论暴露出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优化策略,通过站在多元化视角,加大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度;深入阅读理解,提升评论的客观公正性;强化评论家综合素养,提高文学评价的专业性与创新性,从而消除文学评论乱象,推动文学创作水平不断提升,促进社会文学思想快速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晓君 . 现当代文学评论以及发展策略分析 [J]. 作家天地 ,2022,(24):49-51.
[2] 李 红 梅 . 关 于 现 当 代 文 学 评 论 及 其 提 升 方 法 探 讨 [J]. 文 化 学刊 ,2022,(06):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