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大概念建构的大学语文汉字结构教学改革

作者

周桂琴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222064

大学语文内的汉字结构教学是核心内容,但是纵览现实情况,可以发现其长时间存在碎片化、工具化等倾向,系统性地关注六书概念的系统化解读,伴随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对深度阅读和文化传承要求持续性提升,此种模式已经越发难以满足学生对汉字系统性认知和创造性应用的需要。在此背景下,针对性地从大概建构视角切入,分析大学语文汉字结构教学改革的策略自然意义非凡,有利打破单字解析的局限性,展现出汉字形、义、文化集合的符号系统的核心观念,引导学生从零散知识记忆转向结构化思维。

1. 构建形义整合的内容模式

形、义的割裂讲解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表现,汉字形义相生切互为表里,此为核心概念,将字形分析和意义阐释进行巧妙整合,进而打造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在传统教学内,教师将汉字笔画、结构和字义进行单独讲解,学和僧被动地进行理解记忆,无法明确其内在逻辑,形义整合模式强调学生能够从汉字的构型原理切入,探寻字形演变和意义发展的关系,促使学生认识到汉字的字形并非简单的符号组合,承载着深刻的意义,借助此种整合,学生可以从根本层面掌握汉字的系统性,提高对汉字的理解深度和效率,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对汉字文化的整体理解。

以“水”部字群为例,可以可充分体现形义整合内容模式的实践价值。“水”作为象形字,其甲骨文形态像蜿蜒流动的河流,此基本字形是“水”字部的构型基础,在讲解“江”“河”“湖”“海”时,不仅要分析它们左形右声的形声结构,即左边的“氵”的表义,右边的“工”“可”“胡”“每”的表音,同时也要结合字义阐释和“水”的关联性,借由此种整合讲解,可以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明确构形规律和意义关联,实现从零散记忆到系统化理解的领会。

2. 打造问题驱动的教学体系

问题驱动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也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深化其对大概念的理解,此种体系以具有探究价值的核心问题作为出发点,取代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进而充分激活学生的理解体会,借由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拆解字形,促使学生逐渐构建对汉字结构的深层认识。问题驱动模式并非是简单地提出问题,而是需要围绕汉字结构的逻辑必然的演绎进程,为学生提供具象化到抽象化的过渡支撑,从简单到系统的阶梯式问题,以此来推进学生从被动接受逐渐过渡到主动思辨,丰富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此种教学体系可以极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分析、讨论和验证期间,掌握认识汉字的结构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文化解读能力,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渡。

以“礼”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具体展现问题驱动体系,可以为学生抛出核心问题:“为何‘礼’字在甲骨文内写作‘豊’?此后为何又加上‘示’字旁?”此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直观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可以展开对应的思考,以此为基础支撑,让学生能够展开深层次思考:

① 玉在祭祀中为何被视为重要祭品?

② “示”作为偏旁常与祭祀相关,它的构形来源是什么?

③ 从“豊”到“礼”的字形变化,是否反映了古代礼仪制度的发展

在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即可鼓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寻找相关文献资料,借由组内讨论的方式,逐渐发现此汉字的使用场所,认识到“豊”最初特指用玉祭祀的仪式,加上“示”字旁后,“礼”的含义扩展为更广泛的祭祀礼仪,进而引申为社会规范。

3. 开发数字化的教学资源

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课本、板书等教学资源已难以满足学生对汉字结构动态演变、多维关联的认知需求。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其直观性、交互性和整合性的特点,能够将抽象的汉字大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视觉呈现和可操作的学习体验,在丰富学生理解的同时,还可以辅助学生感知汉字的演变轨迹等,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切入,帮助学生建立对汉字结构的系统性认知,促进大概念的内化与迁移。

以“道”字及相关字群的教学为例,在进行教学讲解期间,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化资源,针对性地引入《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专业数据库中关于“道”字的训诂资料,让学生查看不同学者对其形义关系的解读,如许慎“所行道也,从辵从首”的阐释与现代文字学研究的异同,而后鼓励学生从《道德经》的视角切入,解读其中“道可道,非常道”等经典语句的原文及各家注释,关联“道”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演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汉字结构教学内,融入大概念建构教学更加有助强化学生的理解,助推其形成更具学术深度的认知体系,为此教师有必要从多种视角切入,逐步推进大概念建构的视线,此举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 王春岩 , 代文涛 . 指向大概念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J]. 学苑教育 ,2025,(17):4-6.

[2] 马利 , 徐娇 . 汉字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 [J]. 汉字文化 ,2023,(08):38-40.

[3] 吴玉军 . 大学语文教学中汉字书写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J]. 文学教育( 上 ),2018,(11):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