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古城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邰胜竹 李双 邹敏 吴西会 龙继能 余霞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562409
摘要
历史文化遗产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是历史前辈留给后人宝贵的财富,对人类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历史城镇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反应了一定时期内的历史发展状况,镇远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已经跟不上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步伐,导致了镇远旅游业发展面临威胁与挑战,如何促进镇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镇远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就镇远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发掘,并对旅游业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帮助镇远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发展难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城镇; 镇远; 旅游业发展;
一、镇 远 古 城 简 介
镇远古城历史久远,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因其扼守交通要冲,战略与商贸地位突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 “南方丝绸之路” 的关键节点。古城内古迹遍布,舞阳河穿城而过,俯瞰呈太极图状,自然景观美不胜收。这里 “四面环山,中间曲水、背山面水”,“九山夹峙,一水中流”,独特的地形赋予了它 “黔东门户”“湘黔咽喉” 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镇远形成了商业、宗教、军事、建筑等多元交融的文化特色。
二、镇 远 古 城 的 历 史 文 化 遗 产
(一)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
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融合儒、道、佛三教文化,是镇远宗教与建筑文化深度融合的典范。其集三种不同思想文化于一体,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实属罕见,生动展现了镇远文化的独特性。该建筑群规模宏大,由青龙洞、中元洞等多组建筑构成,有单体建筑30多栋。建筑依崖而建,将亭台楼阁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兼具中原、山地、江南园林及民族建筑的风格[[]]。因其建造的高难度与设计的精妙性,被誉为 “黔东第一洞天”,是中国山地贴崖建筑文化博物馆 ,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二)镇远和平村遗址
镇远和平村遗址是抗战时期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日军战俘收容所,收容过日俘六七百人,见证了日本侵华以及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历史。在这里,工作人员对日本战俘开展改造工作,宣传和平思想,反对日本侵华,这一举措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意义重大,对中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国际意义与爱国主义教育价值。2006 年,和平村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 年,成为贵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镇远周达文故居
周达文是早期共产党员,为爱国主义事业奉献了一生。其故居由中共镇远支部旧址和生平事迹两部分组成。西厢房是镇远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在此创办的《海燕》刊物,激发了当地的抗日热情。故居占地1250平米,始建于光绪初年。五四爱国运动时期,周达文担任镇远学生会主席,组织学生示威游行,宣传爱国思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为镇远红色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如今,周达文故居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
(四)镇远古城墙
镇远古城墙修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坐落于石屏山上,目的是抵御外敌,保卫镇远安全。城墙用大块石头堆砌而成,工程浩大。在明朝,它作为重要防御体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镇远古城墙依然屹立,被誉为 “江南的塞外长城” 和苗疆长城[[]],是镇远军事文化的象征。1985年,被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镇远天后宫
镇远天后宫又称福建会馆,由福建商人集资修建。贸易繁荣时,各省商旅在镇远兴建会馆,天后宫便是其中之一。福建商人将妈祖娘娘带到镇远,期望护佑船只平安。天后宫的修建,反映出镇远作为河运中心的重要地位和商业的繁荣。它是研究贵州古代河运和商业发展的重要线索,见证了镇远的商贸历史[[]]。
三、镇 远 古 城 的 保 护 内 容
镇远古城的保护包含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形态两方面。物质形态方面,重点保护舞阳河、建筑城区、古码头等;非物质形态方面,保护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美食等。基于镇远的军事历史和民族特色,明确古城定位。将古城保护与少数民族生活紧密相连,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打造独具特色的镇远古城。
四、镇 远 古 城 的 开 发 利 用
(一)镇远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2021 年,镇远古城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夜游古城受到游客喜爱。在多平台宣传下,游客接待量持续上升,成为贵州旅游的知名名片。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古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镇远古城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1. 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弱:前往镇远古城的交通方式单一,主要依靠火车,交通的不便限制了游客数量。此外,酒店客栈数量不足,旅游旺季时,部分商家哄抬价格,导致游客住宿困难,降低了旅游体验。同时,娱乐项目匮乏,游客的活动主要以游览参观为主,缺乏趣味性。
2. 宣传力度不够:镇远古城缺乏有效的宣传策略,很多人对其了解不足。在信息时代,未能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多种平台进行宣传,限制了古城的知名度[[]]。
3. 整体格局规划不合理:在古城开发过程中,古城区、居民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划分混乱,给政府管理和游客出行带来不便,降低了游客体验感。
4. 管理层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部分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滞后,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部分导游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全面介绍古城的历史文化。
五、镇 远 古 城 文 化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对 策 分 析
(一)丰富休闲娱乐活动
为解决休闲娱乐活动不足的问题,在舞阳河设置观光和餐饮客船,打造晚间商业、餐饮娱乐区。组织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增加蜡染、刺绣等游客动手体验项目,提升旅游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二)提升交通设施和旅馆接待能力
政府主导完善交通设施,增加进入古城的交通线路。鼓励居民开办小型旅社,给予政策支持,并对其进行标准化管理,定期监督检查。组织经营者参加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三)加强镇远整体格局风貌的保护
严格保护镇远古城 “九山抱一城” 的山体格局,在开发过程中遵循保护优先原则,最大程度保留古城原貌,优化各功能区布局,提升游客体验[[]]。
(四)加强管理层和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
政府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更新管理理念。聘请专家为导游开展培训,提高导游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更好地向游客展示古城的历史文化。
结 语
历史名城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镇远作为贵州东部的历史城镇,是贵州文化的重要部分。“九山夹峙,一水中流”是镇远主要的空间环境特色,军事、商业、建筑等多元文化则是其灵魂所在,使其成为贵州多元文化的代表。但随着时代发展,镇远古城面临挑战,若不能与时俱进,就会被历史淘汰,保护古城迫在眉睫。若不及时研究保护问题、遏制破坏行为,镇远的文化将逐渐流失。通过分析镇远保护现状可知,对其保护需从整体展开。要挖掘特色旅游资源,遵循开发原则,塑造整体形象。对镇远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需兼具系统性、综合性与实用性。镇远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希望通过研究,挖掘和保护镇远的文化遗产,提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建议,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推动镇远在新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1]史继忠,张晓松编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04.
[2]刘祥斌,《镇远名胜古迹》.1993年
[3]黄亮.青龙洞古建筑群研究[D].重庆大学.2007
[4]镇远府志·城池卷七[B].
[5]吉江虹,《古城镇远的似水年华》,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03
[6]韩博溢.贵州镇远天后宫古建筑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2):220-221.
[7]赵昆利,马俊.关于贵州镇远旅游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