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与优化研究

作者

于胜宇

身份证号码:120112198203022117

引言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已深度融入社会各领域,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培育数字时代人才的基石,承担着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编程能力和信息素养的重要使命。

一、人工智能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1.1 人工智能技术概述

人工智能(简称 AI)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 20 世纪中叶,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正式确立 “人工智能” 概念,此后经历数次技术浪潮。早期受限于计算能力与算法理论,发展较为缓慢。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迎来爆发式增长。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分支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机器学习通过数据训练使机器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典型算法如决策树、神经网络。

1.2 智能教学辅助

在智能教学辅助方面,人工智能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能深度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包括答题准确率、知识掌握速度、学习时间分布等,精准定位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与学习风格。智能答疑与辅导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虚拟助教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实时理解学生提问,快速检索知识库并给出准确解答。

1.3 智能教学管理

智能教务管理。AI 通过跟踪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学生在线学习的时间、课程完成率、提交作业的质量等信息的跟踪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成图表化的学习报告,使教师直观地知晓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状态,及时发现有问题学习的学生进行辅导。智能推荐教学资源。通过对教师的教学目标及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在海量教学资源库中自动推荐满足条件的相关课件、微课、习题等教学资源,有效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1.4 人工智能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引入人工智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具备一定的处理教育场景复杂度的能力。教育资源逐渐完成信息化,为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改变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让学生都能够获得最适合自己学习模式的教学,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教学的管理,降低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在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的背景下,能够通过线上将优质教育资源传授到更多地区,通过智能手段减少地域教育上的差异,实现教育公平。

二、人工智能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层面问题

技术可行性方面的问题就是稳定性及可靠性问题。人工智能需要基于算法及大量数据来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受到网络状况和异常数据的影响而出现宕机或输出数据错误等问题。算法的透明性问题严重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信任障碍。比如深度学习算法对于未知信息的决策过程是一个“黑箱”,教师并不清楚算法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学生学习质量或得分评估结论,而学生也不清楚作业得分的原因等,而不可见的算法造成师生对人工智能应用到辅助教学中不够信任。

2.2 教育层面问题

从教育本身来看,人工智能与传统教育模式对接难度大。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传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人工智能倡导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与教师主导的模式存在理念上的矛盾。有的教师教学观念存在顽固性,偏信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人工智能教学平台的应用过程中并不积极主动。教师的技术能力存在高低差异,很多教师无法掌握人工智能教学的操作运用,面对人工智能的教学平台、数据分析系统,教师若无法熟练掌握,就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水平。

2.3 社会与伦理层面问题

社会和伦理层面,存在数据隐私和安全威胁。人工智能应用过程涉及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大量个人信息进行采集,在这些采集数据的安全管理问题上,可能会泄露学生个人信息。假如学生的信息被窃取,就会存在隐私被侵犯和网络犯罪等威胁。人工智能的运用加剧教育的不平衡性问题。拥有更多资源的发达区域会及时利用各种资源得到领先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而欠发达地区由于在资金、技术和人力方面的不足而跟不上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加剧区域教育不平衡。

三、人工智能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优化策略

3.1 技术优化策略

在技术优化对策方面:一是加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组建系统的严格测试,测试系统在实际使用前模拟高并发访问、异常的网络等情况,以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优化算法设计,在算法架构上,加入容错机制和实时调整机制,保证即使输入的数据偏离了正常情况,算法也不会一直给出离谱的结论;三是解决算法可解释性的问题,可在该领域构建相关可视化软件,直观形象地将算法决策过程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智能批改系统对编程题进行智能批改所依据的规则以及遵循的路径,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够看到这个得分的出处,让学生和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有一定的信任感。

3.2 教育教学优化策略

教学优化指师资教学能力培训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在教学方法方面,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结合人工智能教学的方法;开展人工智能+项目学习,学生在智能系统的支持下,自主选择项目、制定研究规划,系统实时提供所需知识、进度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的能力。在师资培训方面,应制定整体分层次的师资培训方案,包括基础的人工智能工具操作培训、人工智能技术和教学结合策略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应用人工智能进行教学的能力。

3.3 社会与伦理保障策略

社会伦理保障策略——数据安全与教育公平。在数据安全方面,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对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和销毁全环节予以严格管控,对数据进行加密,确保数据传输与存储安全。对数据访问权限进行分级管理,减少涉及敏感数据的信息访问,防止发生数据泄露事件。在教育公平方面,政府对教育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加以政策引导,为解决相对落后地区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欠缺的状况,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引导企业针对不同地区需求开发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还可建立全国范围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利用不同地区优势资源整合全国范围内的优质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及相应的工具,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减少技术使用导致的教育不平等。

结语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本研究证实,通过技术优化、教学模式创新与伦理保障协同推进,可有效发挥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学习、教学效率提升等方面的优势。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与教育生态的完善,人工智能将更深度融入计算机基础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数字人才、推动教育公平与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黄瑞双,宁怡,林九灵.智慧协同研修平台支持下的跨校区精准教研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4,40(05):64-70.

[2]毕芳荣.大数据在生态文化管理与经济发展中的整合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4,27(09):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