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作者

宋娟

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愉景学校 421001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核心素养已成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语言积累、思维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优化阅读教学策略,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1]。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面临若干深层结构性问题,制约着学生阅读素养的全面发展。部分教师固守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将文本机械拆解为字词句段的知识点进行灌输式讲解。碎片化处理割裂了文本内在的情感脉络与思想整体性,使阅读沦为语言知识的采集活动。学生在被动接受零散信息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对文本艺术肌理与人文内核的整体感知,文本所承载的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在技术化剖析中消解殆尽。教学方法的革新滞后显著制约课堂效能,传统讲授法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单向传递成为主要教学模式,压制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课堂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碰撞。启发式提问往往流于形式,探究性学习常止步于预设结论的验证。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师话语霸权中被虚置,其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解读能力因缺乏实践场域而难以生长,课堂呈现出表面秩序下的思维沉寂。评价机制的片面性加剧了教学异化,现行评价体系过度聚焦可量化的阅读结果,将分数作为衡量阅读能力的核心标尺。结果导向的评价范式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轨迹与情感体验,教学陷入应试化泥潭。当阅读深度被简化为答题准确度,当文本多元解读被压缩为标准答案,学生的阅读动机逐渐从内在求知转向外部奖惩,不仅消磨了阅读兴趣,更阻碍了学生通过持续阅读实现精神成长的良性循环。上述问题的共生关系形成结构性困境,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催生了传统教法的延续,而结果导向的评价又强化着前两者的存在合理性。三者相互缠绕构成封闭系统,导致阅读教学陷入“重术轻道”的误区。当文本的人文价值让位于技术训练,思维过程屈从于答案产出,阅读便丧失了其作为文化传承与精神建构活动的本质属性,系统性偏差影响学生当下的阅读能力发展,更将对其终身学习与人文素养的培育造成深远制约[2]。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一)教学目标重构: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共生

当下教育改革的浪潮,特别是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入推广,正深刻重塑着对阅读教学的认知与实践。不再满足于将教学视为单向的知识灌输或简单的信息解码过程,而是旗帜鲜明地推动着一次根本性的转向:从聚焦单一知识点、技能点的传授,跃升为对学生多维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协同培育。这一转向,要求在阅读教学的目标设定上,必须构建一个更为立体、有机的框架。具体到课堂实践中,教师需要跨越传统教学的舒适区。过去,可能习惯于在字词释义、段落大意的圈子里打转,满足于学生对文本表层的理解。然而,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深耕思维的沃土。例如,在看似平常的文本解读环节,教师不应止步于“主人公做了什么”,而应巧妙地点燃批判性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质疑:“主人公的选择真的是唯一或最佳的吗?如果你置身于他 / 她的困境,会做出怎样不同的决断?理由何在?”这种代入式的追问,将静态的理解瞬间转化为动态的思辨过程。同样,在组织群文阅读时,设计诸如“比较这三篇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寓言中‘狐狸’这一形象的共性与特性,并探究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或人性隐喻”这样的任务,就不再是简单的信息罗列,而是驱动学生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乃至创造等高阶思维工具进行深度加工的契机。正是在这种富有挑战性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得到实质性的锤炼与拔高。审美能力的培育则需紧扣文本的文学特质,通过声韵品读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根据场景想象体味散文的意境营造。文化认同的培养重在挖掘文本中的精神基因,从神话传说中理解先民智慧、在革命故事中传承红色血脉。立体化的目标定位,使阅读过程成为语言习得、思维淬炼、审美熏陶与文化浸润的共生系统,为素养发展提供结构化支撑[3]。

(二)教学方法变革:从单向讲授到多维互动

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激活课堂生态的核心动力,情境教学可构建沉浸式阅读场域:在《观潮》教学中模拟钱塘江潮的声响环境,在《草船借箭》中扮演军事推演会议,使文字描述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具象体验。任务驱动设计应设置阶梯式挑战:基础层完成信息提取(梳理故事脉络),进阶层实现意义建构(分析人物成长轨迹),创新层进行迁移创造(续写故事结局)。合作学习需超越形式分组,通过“拼图阅读法”让各组深入研究文本不同视角后重组分享,运用“辩论式阅读”对矛盾冲突点展开正反交锋。教师角色应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协作者——在学生观点碰撞时以“你怎么得出这个结论?”催化深度思考,在讨论僵局时以“某小组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有新发现”搭建思维脚手架,多元互动的课堂结构,使阅读过程成为思想激荡的意义建构场,学生在对话、质疑、共创中实现认知升级[4]。

(三)实践路径拓展:从课堂封闭到生活融合

阅读素养的落地需要突破课堂时空边界,课外阅读体系建设应实施分级主题规划:低年级以绘本、童谣建立图文关联,中年级引入科普读物与成长小说,高年级渗透哲学启蒙与经典名著。读书分享会可创新形式:“图书漂流瓶”活动让学生匿名批注感悟传递交流,“跨学科阅读展”将《昆虫记》与自然观察笔记结合呈现。数字化阅读实践也需科学引导:指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整理人物关系图谱,通过播客录制名著精彩片段演绎。过程性评价要建立成长档案袋:收录初始阅读测评、阶段性反思日志、创造性阅读成果(如改编的剧本、绘制的情节地图),动态记录思维发展轨迹。终结性评价则需设计表现性任务:如为社区图书馆撰写推荐书单并陈述理由,对热点事件搜集不同立场报道进行批判性评述,实践与评价的双向强化,使阅读真正融入学生的意义世界——当他们在生活中主动运用阅读策略处理信息,在文化活动中自觉引用经典表达见解,素养便完成了从认知到实践的闭环生长。

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更是教学实践的转型。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实现从教会知识向育人成才的转变,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使阅读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巩庆红.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析[N]. 江苏科 技报 , 2025-06-30 (B02).

[2] 陈泽威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十三).江门市范罗冈小学 ;,2023:747-751.

[3] 翟田雨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A] 第四届教育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终身学习专业委员会, 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 , 2025: 4.

[4] 刘金荣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J]. 教师 ,2025, (15):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