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胡金香

武威第二十七中学  733000

一、依托教学情境创设夯实学生语文能力基础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期间,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础性内容,其需要学生以语言情境为基础,在具体情境的助力下,逐步学习、积累语言素材,并针对语言文字本身具有的规律进行明确,进而为学生语言系统个性化水平的提升打好基础。为实现良好的核心素养培养效果,教师则需依据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中做好生活语言情境构建工作,以便确保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深度感知、体验语言知识,最终获得语言能力素养方面的进一步提高[1]。

例如,在“乡下人家”这一单元教学实践工作中,教师需组织引导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载体,针对单元文本中涉及的“春笋探土”等蕴含乡村特色的语言符号进行系统化梳理,以便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词汇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并掌握用于描写乡村景色的具体词汇。在此之后,教师则可通过在课堂中为学生合理构建“我是乡村小导游”等主题情境,组织学生通过扮演“导游”的方式,结合所学词汇内容,展开乡村景色的介绍活动,同时,还需要求学生在介绍时,应做到语言使用连贯,并能够通过自己的介绍,将乡村生活具有的独特性、趣味性全面呈现出来。依托这类情境活动的有序开展,能够推动学生将所学语言知识内容向着个性表达的方向进行高效转化,进而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语言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深化语言建构层次并获得语言运用能力素养的持续提升。

二、基于文本内容调动学生思维活性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其主要涉及逻辑、形象以及创造性等多项思维能力。为实现良好的思维培养效果,教师则需充分发挥教材文本内容具有的载体作用,并结合开放性问题的合理引入,依托具体问题,深化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层次,进而为学生思维逻辑性、创造性等多个方面的协同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2]。

例如,在《琥珀》这一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工作中,为实现对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则可将文本内容中的“琥珀形成”作为基础,通过合理设置层级分明的问题体系,为学生逻辑思维的持续发展提供助力。问题设置期间,教师可通过将教学问题细化为基础型、进阶型、拓展型等多种类型,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问题,逐步深化思考探究层次。如,基础型问题:琥珀的形成与哪些自然条件存在关系?进阶型问题:时间、地质变化在琥珀形成过程中有什么作用?拓展性问题:如若缺少某一种自然条件,琥珀形成期间会遭受什么影响?从而通过阶梯式问题的提出,逐步深化学生思考层次,并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依据上述问题,结合文本内容,以琥珀形成过程为基础,展开思维导图绘制活动,进而促使原本抽象的文本内容能够朝着直观图示的方向进行转化,最终达到推动学生逻辑思维持续发展的良好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三、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切入点推动学生审美素养提升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在于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美感的感受层次,并为学生审美观念的有效形成提供助力。对此,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实现良好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成效,教师便需将朗读、想象等多元化方式的有机融合重点关注起来,使学生能够基于多种学习手段的融合应用,深化对于文本美感的感知层次,同时,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有序展开文本鉴赏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鉴赏实践,逐步推动欣赏美、鉴赏美等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3]。

例如,在“古诗三首”中的《墨梅》教学实践期间,教师便可通过将审美教学细化为感知、鉴赏以及创造等三大组成部分的方式,提升审美教学的系统化水平,使学生能够在审美教学中理解美、感受美,进而获得审美鉴赏能力的进一步强化。感知美方面,教师需通过为学生播放配乐范读音频资料的方式,并结合墨梅图片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能够以直观观察为基础,深化对于诗歌整体韵律的感受层次;鉴赏美方面,教师则需组织学生针对“不要人夸好颜色”等诗句具有的内涵展开深度分析,并借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诗人通过墨梅呈现出的思想品格,进而促使学生能够正确体会到诗歌具有的情感与意境美;创造美方面,教师则需带领学生以《墨梅》这一古诗词为基础,有序展开诗词创造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于审美体验向着审美创造方向有效转化的核心素养提升目标。

四、凸显文化元素核心价值强化学生文化认同感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教学工作承担的关键使命,其主要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多种内容。为依托语文教学助力文化传承,则需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并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发展历程的同时,深化学生对于文化力量的情感感受,进而为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感的增强打好基础。在此期间,教师还需以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为基础,结合音视频、图片等多元化文化资料的合理引入,增强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文化内容的直观感受,最终达到强化学生文化认同感、助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持续发展的良好教学实践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工作中,核心素养培养本身呈现出显著的系统性、长期性等特征。对此,教师需以小学语文教材为载体,深化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核心素养元素的挖掘层次,并针对学生认知特点、生活经验等进行综合考虑,从而通过核心素养培养与课程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有效构建起以素养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最终切实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佳莹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J].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 2024, (17): 28-30.

[2] 董晓玲 . “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 2024, (07): 28-30.

[3] 苏建发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 [J]. 家长 ,2024, (17): 117-119.

注:本文系武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2024 年度一般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 :WW〔2024】YBGH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