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创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

陆艳杰

云南省广南县城区第三小学校

一、情境创设的内在逻辑与教学适配性

情境创设的本质是通过具象化手段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学习场景,其核心在于构建“认知—情感—行为”的联动机制。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对直观形象的刺激更为敏感,而美术学科特有的视觉性、实践性特征,为情境创设提供了天然的适配土壤。例如,在“自然肌理探索”课程中,教师通过布置“森林寻宝”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树皮纹理、落叶脉络,将原本静态的肌理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任务。这种设计不仅契合儿童认知规律,更将美术语言与自然体验深度融合,使知识获取过程兼具趣味性与实效性。

情境创设的适配性还体现在对美术课程目标的支撑上。新课标强调“以美育人”,要求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情境创设通过构建真实或虚拟的实践场景,为学生提供运用美术语言解决问题的机会。如在“社区公共标识设计”项目中,教师模拟城市规划情境,要求学生结合功能需求与美学原则设计标识系统。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又渗透了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统一。

二、情境创设提升课堂参与度的实证观察

课堂参与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情境创设通过多重刺激激活学生的感官系统与思维网络,形成“注意力聚焦—兴趣激发—深度参与”的良性循环。在“未来城市构想”主题课中,教师运用 VR 技术构建虚拟场景,学生佩戴设备后仿佛置身未来都市,这种沉浸式体验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随后,教师抛出“如何解决交通拥堵”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方案设计。观察发现, 90% 的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其中 65% 的学生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如立体交通网络、磁悬浮轨道等。这一案例表明,情境创设能有效打破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模式,将学生从知识消费者转变为知识生产者。

情感共鸣是提升参与度的另一关键因素。情境创设通过故事化叙事、角色代入等手法,将美术知识嵌入情感框架,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在“民间剪纸艺术”课程中,教师以“奶奶的窗花”为情境主线,通过讲述剪纸背后的文化故事,播放老艺人创作纪录片,营造出温馨而富有文化厚重的氛围。这种情感浸润使学生不再将剪纸视为单纯的技术练习,而是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课后访谈显示, 85% 的学生表示“更愿意主动了解传统艺术”,印证了情境创设在情感驱动方面的独特价值。

三、情境创设深化审美感知的作用路径

审美感知是美术核心素养的基础层级,情境创设通过多模态刺激与对比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形式—内容—情感”的审美认知链条。在“色彩的情绪表达”单元教学中,教师设计“色彩医院”情境:将教室布置成医院诊室,不同色彩卡片代表“情绪患者”,学生作为“色彩医生”需诊断色彩问题并提出治疗方案。例如,针对“忧郁的蓝色”,学生提出添加黄色暖光、增加红色点缀等改进建议。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对色彩属性的理解,更引导其思考色彩与心理的关联性。后续的创作实践中,学生作品普遍展现出更强的情感表现力,说明情境创设能有效促进审美感知从感性体验向理性认知的转化。

跨感官体验是深化审美感知的另一重要策略。情境创设突破单一视觉通道的限制,整合听觉、触觉、动觉等多维信息,构建通感体验。在“声音可视化”实验课中,教师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要求学生用线条与色彩表现听觉感受。当播放《高山流水》时,学生普遍采用流畅的曲线与淡蓝色调;而面对《命运交响曲》,则更多使用锯齿状线条与暗红色块。这种跨感官映射不仅拓展了美术表现的语言维度,更揭示了艺术通感的普遍规律。课后测试显示,参与实验的学生在“审美判断”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验证了情境创设在审美素养培育中的有效性。

四、情境创设激发创新思维的实践机制

创新思维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情境创设通过设置开放性任务与认知冲突,构建“问题发现—方案探索—成果迭代”的创新链条。在“可穿戴艺术”项目中,教师创设“未来时装周”情境,要求学生设计兼具美观性与功能性的服饰配件。这一任务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的材料与形式限制,学生尝试运用 3D打印、电子元件、回收材料等跨界元素进行创作。例如,某小组将太阳能板与LED 灯带结合,设计出夜间发光的书包挂饰;另一小组则利用温度感应材料制作会变色的围巾。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技术整合能力,更展现出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说明情境创设能有效激发创新思维的实践转化。

认知冲突是触发创新思维的另一关键要素。情境创设通过制造信息差或矛盾点,迫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在“透视的奥秘”单元教学中,教师先展示一组违背透视规律的“错误”绘画作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随后,通过“侦探破案”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画面问题,最终自主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这种“错误先行—问题驱动—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真理。后续的创作测试显示,参与情境教学的学生在构图合理性与空间表现力方面表现更优,印证了认知冲突对创新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

五、情境创设的优化方向与未来展望

尽管情境创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但其有效性仍受制于教师设计能力、资源支持度等因素。当前实践中,部分教师存在情境与目标脱节、技术运用过度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未来优化需聚焦以下方向:首先,加强教师情境设计培训,通过工作坊、案例库等形式提升其情境构建与资源整合能力;其次,开发低成本、高适配的情境创设工具包,如主题卡片、角色头饰等,降低技术依赖;最后,建立情境教学评价体系,从学生参与度、作品创新性、情感态度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估,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随着教育技术的迭代升级,情境创设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的融入,可使情境更加逼真互动;跨学科项目的整合,将拓展美术情境的应用边界。例如,在“生态城市”主题中,学生可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形,借助工程思维设计建筑,最终通过美术语言进行可视化呈现。这种“STEM+Art”的融合模式,不仅深化了美术教育的价值,更培养了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剑 . 小学美术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索 [J]. 家长 ,2025,(06):130-132.

[2] 王筱笛 .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情境创设中的应用 [J]. 好家长 ,2024,(8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