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研究

作者

张若男

河南省工业学校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中职教育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核心阵地,体育教育质量关乎学生职业发展可持续性与社会适应力,身体素质是胜任岗位的基础,体育教育地位关键。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转向综合素养,身体素质是重要衡量维度。但中职学生普遍体育意识薄弱、缺乏锻炼习惯:学业压力、作息失衡致锻炼少甚至抵触体育课;信息化时代沉迷电子产品更压缩锻炼时间,身体素质下滑影响职业潜力与生活质量。终身教育理念普及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成教育核心目标,中职阶段是习惯养成关键期,然体育教学尚存短板,需系统研究改进。

(二)研究意义

对学生个人发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能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核心价值,使其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并内化为稳定习惯。这不仅能提升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降低疾病风险,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与工作,还能同步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高效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健康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其在职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对中职教育发展: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体育教学质量。通过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与完善评价体系,可使体育课程更贴合学生的成长需求与发展特点,丰富校园文化生态;同时推动中职教育向 “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并重” 的方向转型,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与吸引力。

对社会发展:具备终身体育意识的中职毕业生,会成为全民健身的践行者与推广者,助力营造 “人人爱运动、个个讲健康” 的社会体育氛围,健康的身体素质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其良好的体能状态能有效提高劳动效率,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重技能传授轻意识培养:当前多数中职体育教学仍停留在传统技能传授层面,教学目标局限于让学生掌握跑、跳、球类等基础技能,过度强调动作规范与熟练度,却忽视激发兴趣、培育习惯及引导健康意识。学生在被动训练中难以理解体育的深层价值,自然无法形成自主锻炼的意识。

终身体育理念认知不足:部分学校领导与体育教师对终身体育理念理解片面,视体育课为专业教学 “附属品”,认为仅需满足基本体质达标。这种认知导致体育课地位边缘化、资源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工作推进。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与需求:教学实践中普遍采用 “一刀切” 模式,教师按统一的教学内容与进度开展教学,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在身体素质、体育基础及兴趣爱好上的显著差异。部分学生因无法适应教学节奏或对内容缺乏兴趣而逐渐丧失学习热情,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设置了障碍。

(二)教育模式相对落后

1、教学内容单一固化

教学内容长期以田径、球类等传统项目为主,缺乏时代性与创新性,与学生的兴趣点、职业发展需求衔接薄弱。学生普遍感觉体育学习与现实生活脱节,难以产生主动参与的内在动力。

2. 教学方法枯燥 组织形式僵化

多数教师沿用 “教师示范 - 学生模仿” 模式,主导课堂,学生被动练习,缺自主学习与探究机会,这种单向灌输难激兴趣与能动性,甚至引发学生厌倦情绪。课堂以班级集体教学为主,学生缺项目选择与活动安排空间,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评价内容片面化:当前中职体育教学评价主要聚焦于学生的体能测试成绩与技能掌握程度,对学生的体育兴趣、锻炼习惯、参与态度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维度缺乏关注。这种单一的评价内容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素养水平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状况。

评价方式不合理:评价方式过度依赖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仅通过一次体能测试或技能考核评定学生成绩,无法及时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长。同时,评价结果多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缺乏学生自评与互评环节,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评价反馈机制缺失:多数教师仅注重评价结果的公布,却忽视对结果的分析与反馈。学生无法明确自身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使评价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与激励功能。

三、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策略

游戏化教学法:将体育教学内容融入趣味游戏,让学生在 “玩中学”“学中乐”。例如,篮球教学可组织 “运球夺旗” 活动,让学生在限时运球夺旗的对抗中提升技能,自然激发运动兴趣。

兴趣项目教学法:结合学生兴趣与学校实际,开设篮球、足球、健美操等多样选修课程与社团,供学生自主选择。调动学生主动性,助学生在擅长领域获成就感,逐步培养终身锻炼热情。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探究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依教学目标设计挑战性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如 “科学锻炼计划制定” 单元,布置 “个人一周锻炼计划设计”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状况、兴趣与目标选项目、规划时间强度。学生自主查资料、析需求、制方案,教师组织交流讨论并指导,以此培养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学会科学规划锻炼,增强责任感。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在教师简要介绍新体育项目的基本规则与技巧后,由小组通过讨论、尝试、实践等方式自主探索动作要领与战术配合,如篮球战术学习中研究挡拆、传切等细节并优化方案,教师则巡回指导解决难点,以此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互动共进。

自主选择练习法:在课堂设置自主练习环节,提供多样化器材与方案,让学生依兴趣选择篮球、跳绳等项目,教师提供安全与技术支持,尊重个体差异,增强主动锻炼意愿。 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掌控的锻炼中感受运动乐趣,增强主动锻炼的意愿。

(二)结合职业特点的针对性教学法

依据不同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的体能需求,设计针对性训练,让学生直观认识体育与职业发展的关联。如机械制造专业学生未来需频繁进行重物搬运、精密设备操作通过举重等训练提升力量与协调性;旅游服务专业学生需长期站立服务、高效沟通,可开展长跑、形体训练、礼仪姿势矫正等项目,增强耐力与职业气质。这种 “体育服务职业发展” 的精准教学,引导学生将锻炼视为职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手段,从而在助力毕业后坚持锻炼。

(三)竞赛激励教学法

在体育课堂中定期组织班级小型竞赛,如跳绳挑战赛、3 对 3 篮球赛等,设个人与团体奖,激发竞争意识与参与热情,学生在竞赛中既能展示技能、获得认可,又能在团队协作中增强集体荣誉感,在良性竞争中深化对体育的热爱。学校定期举办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竞赛,如校运动会,设短跑、跳远等多样项目,鼓励学生依特长参与,通过备赛、比拼与总结提升技能、锤炼意志,在竞技氛围中感受体育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强化终身体育意识。

结语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意义深远,但当前存在教育理念偏差、教学模式落后、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教学改革解决。唯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引导中职学生真正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与社会生活中持续保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健康的身心状态与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铭峰 中职体育教学研究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 (13):119-120.

[2] 王龙武 . 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9(21):115-117.

[3] 张谦 中职体育教学中意识的培养 [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 (03):21-22.

作者简介:张若男,(1995-03),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